首页

第十四章 冷战之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日杰马耶勒任期结束,黎巴嫩没有正常运作的政府。1988年,黎巴嫩面临的挑战是,在交战的政治精英们无法就任何问题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选出一名各方都接受的新总统。

1988年,只有一位候选人竞选总统:前总统苏莱曼·弗朗吉亚。公众对这位78岁的军阀没有信心。上一届任期(1970—1976)中,他没能有效地防止内战爆发。没有人相信他会在12年后更有效地实现民族和解。

缺少总统候选人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到选举当日,甚至没有足够的投票者来选举新总统。在黎巴嫩,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的,由于内战爆发以来还没有举行过议会选举,8月18日,参加1972年议会的年迈的尚在人世的议员被召集来第三次履行宪法义务。在76名老议员中,许多人已逃离了这个饱受战争蹂躏的国家,在国外过上了更安全的生活。在选举当日,只有38名议员出席。议会因未达到法定人数而无法继续召开,黎巴嫩没有总统了,这是该国历史上的头一遭。

根据黎巴嫩宪法,在没有民选总统的情况下,总理及其内阁有权行使行政权力,直至新总统就职。杰马耶勒的总统任期行将结束,这项宪法规定对那些致力维持政治现状的马龙派人士构成了严重威胁。由于黎巴嫩从来没有缺过总统,逊尼派就从未行使过行政权力。保守的马龙派教徒担心,如果侯斯接管总统职权,他势必将寻求政治体制改革,为实现(穆斯林)多数的统治而废除《民族宪章》。这将意味着,作为中东基督教国家的黎巴嫩就此终结。

随着杰马耶勒的任期接近尾声,9月22日午夜,马龙派黎巴嫩武装部队总司令米歇尔·奥恩(Michel Aoun)将军亲自行动。这位53岁的将军是贝鲁特南郊基督教和什叶派混合村哈拉特·胡雷克村人,他要求杰马耶勒在侯斯的看守政府获得行政权力之前解散它。奥恩将军警告杰马耶勒:“总统先生,是否重新组阁,是你的宪法权利,但如果你选择后者[即不重新组阁],我们将从午夜起认定你为叛徒。”29

奥恩发动政变是为了避免一场危机,但却又制造了另一场危机。作为一名马龙派基督徒,他没有资格担任总理,因为根据《民族宪章》的条款,这一职位是留给逊尼派穆斯林的。这个自称维护《民族宪章》的人实际上是在破坏黎巴嫩教派分权制度的基石。然而,在晚上11点——确切地说,是11点45分,艾敏·杰马耶勒屈服于奥恩的压力,签署了最后两项行政命令。第一项,解散塞利姆·侯斯的看守政府;第二项,任命米歇尔·奥恩将军为临时政府总理。侯斯和他的支持者们拒绝接受杰马耶勒在最后时刻发布的政令,并宣布对黎巴嫩有统治权。

一夜之间,黎巴嫩从没有政府变成了一个有两个彼此不容的政府的国家:侯斯希望在叙利亚的托管下,用有利于该国穆斯林多数群体的开放民主取代教派分权制度;奥恩则希望基于《民族宪章》重建黎巴嫩国,维护基督徒的统治地位,并完全独立于叙利亚。

两个政府相互敌对,将黎巴嫩分裂为基督教和穆斯林两个小政体。几乎没有基督徒愿意为侯斯的政府效力,也没有穆斯林愿意加入奥恩的政府。侯斯统治着逊尼派和什叶派的中心地带,奥恩统治着黎巴嫩的基督教区。双方的竞争带有闹剧的色彩,两位领导人都任命了各自的军事、安全机构和公务员系统的负责人。只有黎巴嫩中央银行经受住了压力,没有分化为两套班子,但却得为两个政府的支出提供资金。

真正的危险来自外部的庇护者。侯斯政府公开力挺叙利亚在黎巴嫩的角色,因而得到大马士革的全力支持。奥恩谴责叙利亚在黎巴嫩驻军威胁了黎巴嫩的主权和独立,他得到了伊拉克的全力支持。在1980—1988年的两伊战争中,叙利亚打破了阿拉伯阵营,与伊朗站在一起,巴格达一心要与大马士革算这笔账。黎巴嫩的诸多纷争为伊拉克政府惩罚叙利亚提供了充足的机会。伊拉克政府拥有大量的武器和弹药,能够向奥恩提供军事援助,支持他反抗叙利亚驻军黎巴嫩。1988年8月两伊战争结束后,伊拉克加大了支持力度。

受此鼓舞,奥恩于1989年3月14日向叙利亚宣战,发动解放战争。作为回应,叙利亚军队对奥恩统治下的基督教区实施了全面封锁。双方开始重炮互击,造成黎巴嫩穆斯林区和基督教区大面积毁损,并致数万平民流离失所,这是自1982年以色列围困贝鲁特以来最猛烈的炮击。

两个月的可怖战斗和严重的平民伤亡促使阿拉伯国家采取行动。1989年5月,阿拉伯国家首脑会议在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召开,以应对黎巴嫩的新危机。会议授权沙特国王法赫德、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和阿尔及利亚总统沙德利·本·杰迪德这三位阿拉伯国家元首进行斡旋,以结束暴力并着手恢复黎巴嫩的统治稳定。

这三位元首组成“三方最高委员会”,命令叙利亚遵守停火协议,并要求伊拉克停止向奥恩和黎巴嫩武装部队的民兵输送武器。“三方最高委员会”的努力起初收效甚微。叙利亚人无视“三方最高委员会”的要求,加紧轰炸遭围困的基督教区。伊拉克继续通过叙利亚的对手——马龙派控制的港口向其盟友供应军火。

1989年9月,经过6个月的战斗,“三方最高委员会”终于说服各方停火。阿拉伯各国领导人邀请黎巴嫩议员赴沙特的塔伊夫开会,以在确保中立的基础上启动民族和解进程。1972年选举产生的黎巴嫩议会议员中尚在人世者从流亡的法国、瑞士和伊拉克或从黎巴嫩的藏身之处出发,集聚塔伊夫,来决定他们国家的未来。62名议员出席了会议,其中一半是基督教徒,另一半是穆斯林,达到了代表黎巴嫩国做决定必需的法定人数。1989年10月1日,沙特外交大臣沙特·费萨尔亲王(Prince Saud al-Faisal)召开开幕会议,他警告说:“不允许失败。”

成功的到来比预期的要晚。原计划3天的会议变成了23天的马拉松大会,其成果是不折不扣的黎巴嫩第二共和国的蓝图。《塔伊夫协定》所载的黎巴嫩政治重建条款保留了《民族宪章》规定的教派分权制度的许多要素,但修改了权力分配结构,以反映黎巴嫩的人口现实。因此,议会中的席位仍然分配给不同的教派,但这种分配已从有利于基督徒的6∶5调整为穆斯林和基督徒之间的席位对等。议会席位从99个增加到108个,这样可以在不减少基督徒席位的情况下扩大穆斯林的席位。

改革者未能实现其首要目标,即不分宗教向所有公民开放政治职位,因为很显然,这种对教派分权制度的攻击无法形成一致意见。折中的解决办法是保留《民族宪章》规定的职位分配,但重新调整各职位的权力。总统仍由马龙派基督徒担任,但其职责被缩减为更具仪式性的“国家元首和团结象征”的角色。总理和政府(被称为部长会议)是权力重新分配的主要受益者。现在,逊尼派总理将拥有行政权力,他将主持召开政府会议,并负责政策执行。此外,虽然总理仍由总统任命,但只有议会有权罢免总理。议长是分配给什叶派穆斯林的最高职位,塔伊夫的改革也赋予了该职位一些重要的新权力,包括在任命总理方面为总统提供建议的“拥护者”角色。通过这些变化,马龙派可以声称保留了他们的关键职位,穆斯林可以声称拥有了比基督徒更多的权力。即便所有人都对《塔伊夫协定》不甚满意,但作为一项改革措施,它提供了各方都可以接受的妥协。

奥恩的支持者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