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三章 伊斯兰的力量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赋予了他们一批新的领袖,让他们得以在关键时刻团结起来。贝鲁特南部贫民窟里和巴阿勒贝克罗马遗址上的穆萨·萨德尔画像边挂上了阿亚图拉霍梅尼的画像。伊朗人竭尽所能激发黎巴嫩什叶派的热情,这是他们早期输出革命的一部分,旨在扩大他们在传统什叶派阿拉伯文化中心——伊拉克南部、沙特东部、巴林和黎巴嫩的影响力。借助这一网络,伊朗可以向其对手和敌人施压,特别是美国、以色列和伊拉克。


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美国和伊朗的关系迅速恶化。伊朗新政府不信任美国政府,因为后者在过去支持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Mohamed Reza Pahlevi)。1979年11月4日,当美国政府允许被废黜的伊朗国王到美国接受治疗时(他患了癌症并已病入膏肓),一群伊朗学生占领了美国驻德黑兰大使馆,劫持了52名美国外交官作为人质。美国总统吉米·卡特冻结了伊朗的资产,对伊朗共和国实施了经济和政治制裁,甚至一度试图通过军事救援行动来缓解人质危机,但没有成功。美国外交官被囚禁了444天,而美国政府无能为力,备受羞辱。伊朗处心积虑打击吉米·卡特,后者的连任竞选也因人质危机而受挫。1981年1月,罗纳德·里根宣誓就职后,美国外交官们才被释放。这一姿态并没有使里根政府对伊朗政府产生好感,人质危机所造成的损害从那以后就一直困扰着美国和伊朗的关系。伊朗新政权谴责美国是大撒旦,是全体穆斯林的敌人。里根及之后的美国政府给这个伊斯兰共和国贴上了“流氓国家”的标签,并想方设法孤立伊朗、推翻伊朗政府。

1980年两伊战争的爆发,加剧了伊朗和美国间的敌对关系,给黎巴嫩带来了可怕的后果。1978年以来,伊拉克一直由萨达姆·侯赛因统治。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在没有任何警告的情况下入侵了它的北方邻国。侯赛因试图利用革命期间伊朗内部的政治动荡和人质危机期间伊朗所遭遇的国际孤立,夺取伊朗领土上的争议水道和优质油田。两伊战争是迄今为止现代中东历史上最暴力的冲突,战争持续了8年(1980—1988),使用了战壕战、毒气和化学武器、空中投弹与火箭炮袭击城市中心等让人联想起世界大战的作战手段,造成大约50万至100万人丧生。

伊朗人花了两年时间才把伊拉克人赶出他们的国土,并转而发动进攻。随着战事向对伊朗有利的方向发展,美国公开支持伊拉克,尽管后者与苏联关系密切。从1982年开始,里根政府开始向萨达姆·侯赛因提供武器、情报和经济援助,支持后者对伊朗的战争。这加剧了伊朗对美国的敌意,伊朗人利用一切机会打击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利益。黎巴嫩很快成为伊美对抗的舞台。

伊朗在黎巴嫩有两个盟友——什叶派和叙利亚。伊朗和叙利亚联盟,这从很多方面看都有悖常理。叙利亚是公开的阿拉伯民族主义世俗国家,且正与本国的伊斯兰主义运动进行暴力斗争,因此不太可能是这个非阿拉伯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盟友。把两国维系在一起的是现实利益,主要是两国都怀有对伊拉克、以色列和美国的敌意。

20世纪70年代,伊拉克和叙利亚为争夺阿拉伯世界的领导权展开了激烈竞争。两国都实行一党制,执政党分别是奉行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复兴党的两个敌对支派。因此,复兴党实际上破坏了伊拉克和叙利亚之间的统一行动和共同目标。这两个复兴党国家之间的敌意如此之深,以至于叙利亚在两伊战争期间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分道扬镳,站到伊朗一边。作为回报,伊朗向叙利亚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并在叙以冲突时提供增援。叙利亚和伊朗的联盟构成了一个三角关系,将叙利亚、伊朗与黎巴嫩的什叶派联系在一起。1982年夏,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成为激活这一将对地区未来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的三角关系的催化剂。

*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把黎巴嫩的冲突带入了新阶段,暴力和破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入侵黎巴嫩后,以色列开始作为黎巴嫩冲突的直接参与者卷入教派政治。以色列人将在黎巴嫩逗留超过18年,给两国带来持久的后续影响。

以色列对黎巴嫩的入侵是由一次在英国领土进行的袭击引发的。1982年6月3日,激进团体艾布·尼达勒,即1978年杀害巴解组织驻伦敦外交官赛义德·哈马米的团体,企图在伦敦一家酒店外暗杀以色列大使史罗莫·阿尔果夫(Shlomo Argov)。尽管艾布·尼达勒是一个以暴力对抗阿拉法特和巴解组织的叛变团体,且巴解组织已经与以色列停火一年,但以色列政府仍然以这次暗杀企图为理由,对在黎巴嫩的巴解组织发动了战争。

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和好战的国防部部长阿里埃勒·沙龙将军制订了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将巴解组织和叙利亚赶出黎巴嫩来重塑中东。贝京认为,黎巴嫩的基督徒是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的天然盟友。自1977年上台以来,他领导的利库德政府与右翼的马龙派政党建立了日益公开的联盟(可以预想这会给叙利亚和马龙派的关系带来多么不利的影响)。19长枪党的民兵被送到以色列受训,以色列人向基督徒战士们提供了价值超过1亿美元的武器、弹药和制服。

贝京相信,如果巴解组织和叙利亚都被赶出黎巴嫩,以色列就能与黎巴嫩达成全面和平协议。巴希尔·杰马耶勒(Bashir Gemayel)是长枪党创始人皮埃尔·杰马耶勒之子,他将成为黎巴嫩总统。继同埃及缔结和约后,以色列若再与黎巴嫩媾和,将会孤立叙利亚,从而可以自由地吞并在1967年6月战争中占领的约旦河西岸地区的巴勒斯坦领土。利库德政府一直用圣经名称朱迪亚和撒马利亚指称西岸,出于战略和意识形态的原因,他们决心将西岸并入现代以色列国。然而,以色列政府只想要西岸的土地,而不想吸纳西岸的阿拉伯人。沙龙的解决办法是把巴勒斯坦人赶出西岸,鼓励他们推翻侯赛因国王、接管约旦来实现他们的民族愿望,当时巴勒斯坦人已占约旦人口的60%。这体现了沙龙自己津津乐道的“约旦方案”。20

事后看来,这些雄心勃勃的计划只有通过军事手段和对人生命的漠视才能实现。第一步是摧毁巴解组织在黎巴嫩的势力,利库德政府以伦敦未遂的暗杀为由,发动战争。暗杀后第二天,即1982年6月4日,以色列战机和海军舰艇开始对黎巴嫩南部和贝鲁特西部展开猛烈的轰炸。6月6日,以色列地面部队执行“加利利和平行动”,横扫黎巴嫩边境。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在接下来的10周里,以色列的入侵造成超过1.7万名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死亡,3万人受伤,其中绝大多数是平民。

以色列人将全部军事力量投到黎巴嫩。黎巴嫩城镇和城市遭到空中与海上的轰炸,以色列军队迅速穿过黎巴嫩南部去围攻贝鲁特,巴解组织总部正设在贝鲁特南郊的法哈尼。身处以色列人、巴勒斯坦人和叙利亚人的冲突中,贝鲁特的居民成为无助的受害者。以色列人把巴解组织领导层作为重点目标,希望通过杀害亚西尔·阿拉法特和他的高级别副手来摧毁该运动。为了避免暗杀,阿拉法特被迫每天更换住所。他藏身的建筑物,一旦有消息流出,很快就成为以色列轰炸机的目标。

1974年,阿拉法特在联大演讲时的助手丽娜·塔巴拉同她的家人一起生活在贝鲁特西部的穆斯林区,他们在黎巴嫩内战的第一阶段幸存下来。但她的婚姻没能持续,于是她恢复了娘家姓,做回了丽娜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