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阿拉伯人所展现的纪律性和目标的一致性令国际社会印象深刻,也迫使超级大国更严肃地看待阿拉伯世界。在经济层面上,1973年诸多事件使阿拉伯人完全独立于西方石油公司。用谢赫也门尼的话来说,阿拉伯产油国确立了对自己商品的控制权,在石油危机结束后迅速走向暴富——1973年危机之前油价还不到每桶3美元,而危机后的整个70年代都稳定在每桶11—13美元。西方漫画家将阿拉伯石油长老丑化为长着鹰钩鼻子、向全世界勒索钱财的贪婪形象,但西方商人们却迅速涌入了这个看似有无限资源的新兴市场。受益于油价的飙升,西方石油公司因其巨大的石油库存也从危机中牟取了巨额利润。但1973年10月的事件对规制西方石油公司与阿拉伯产油国之间关系的石油特许经营权给予了最后一击。继伊拉克和利比亚之后,科威特和沙特也收购了其国内西方石油公司的全部资产,以用于发展本国的石油工业。1976年,西方对阿拉伯石油施加影响的时代最终落下了帷幕。
十月战争同样是一场外交胜利。萨达特通过战争成功地打破了与以色列之间的僵局,阿拉伯人协调一致的军事行动对以色列构成了真正的威胁,战争还加剧了美、苏之间危险的紧张关系。现在,国际社会开始高度重视在联合国安理会第242、第338号决议的基础上,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阿以冲突。
通过1973年大胆的积极行动,萨达特确保了埃及的利益,却也使得巴勒斯坦人的民族诉求濒临绝境。尽管联合国决议支持中东地区所有国家的领土完整,但这些决议在提及失去家园的巴勒斯坦人时仅仅是保证“公正地解决难民问题”。作为巴勒斯坦人民实际的流亡政府,巴解组织面临一个严峻的选择——或者参与新的外交方案,或者眼睁睁地看着约旦和埃及通过一个全面和平协议收回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区。这样一个协议也将意味着巴勒斯坦人独立建国愿望的彻底终结。
*
一架直升机迅速地滑过黎明前的夜空,沿纽约东河飞向位于曼哈顿的联合国总部。1974年11月13日凌晨4点,这架直升机成功着陆,随后紧张的安保人员迅速将巴解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拥入联合国大楼内的一个安全套间。由于是趁着夜色悄无声息地到来,阿拉法特也就免除了被示威者人群围堵的烦恼。而就在同一天清晨稍晚些时候,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联合国大厦门前,高举着写有“巴解组织是国际暗杀组织”“联合国成了恐怖主义论坛”等标语的横幅,抗议阿拉法特的出现。当然,这样做也使他免受暗杀者的袭击。
阿拉法特的联合国之行是巴勒斯坦政治史上达个非同寻常的年份的高潮。苏联、东方集团国家、不结盟运动国家、阿拉伯世界合力确保了巴解组织主席获邀为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问题”的辩论发表开幕词。对他而言,这是一个向世界各国陈述巴勒斯坦人诉求的重要机会。
在联合国的亮相,同样标志着阿拉法特从游击队首领向政治家的转型,对于后一角色他的准备尚不充分。“你为什么不去?”他曾这样问作为巴勒斯坦流亡议会的巴勒斯坦全国委员会外事委员会主席哈立德·哈桑(Khalid al-Hasan),后者则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一提议,坚称只有阿拉法特能够代表巴勒斯坦人的诉求发声。“你是我们的主席,是我们的象征。你是巴勒斯坦先生(Mr. Palestine)。要么你去,要么就干脆不去。”24
这场大戏在1974年一年中经历了戏剧性的变化。
十月战争之后,这位游击队领袖做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放弃武装斗争以及与之相关的激进策略,围绕旨在解决巴以冲突的两国方案举行谈判。在过去的25年中,巴勒斯坦民族运动在寻求解放历史上完整的巴勒斯坦领土、摧毁以色列国家等立场上几乎始终保持一致。十月战争后,阿拉法特意识到,这个已经成立25年的犹太国家不仅是中东地区的军事超级大国,而且享有美国的全力支持以及几乎整个国际社会的承认。以色列将继续在中东存在下去。
在十月战争后的外交中,阿拉法特很正确地预见到其阿拉伯邻国将最终接受这一现实,并基于第242号决议,在美、苏的支持下与以色列展开和平协议的谈判,巴勒斯坦人则将被边缘化。阿拉法特曾在20世纪80年代这样问一位英国记者:“第242号决议为巴勒斯坦人提供了什么?对难民的些许补偿,以及可能——我只是说可能——有少数一部分难民回归巴勒斯坦的家园。但除此之外呢?什么也没有。我们将彻底完蛋。我们巴勒斯坦人重新成为一个国家——哪怕是在我们祖国小部分的领土上——的机会将彻底失去,彻底完蛋。不再有什么巴勒斯坦民族。故事结束了。”25
阿拉法特的方案是勉强接受一个以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为基础的微型国家。然而,在能够期待为巴勒斯坦人实现这样一个微型国家之前,阿拉法特还有众多的障碍需要克服。
首要一个障碍就是巴勒斯坦公众的意见。阿拉法特也承认,他需要说服巴勒斯坦民众放弃他们对1948年失去的78%的巴勒斯坦国土的要求。阿拉法特解释说:“当一个民族要求收回其全部土地时,领导人很难说:‘不,你们只能收回30%。’”26
即便是阿拉法特对巴勒斯坦30%领土的要求,也并未得到普遍的承认。从1948年到1967年被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一直处于埃及政府的控制之下;约旦河西岸则在1950年被正式并入了约旦哈希姆王国的版图。尽管埃及人对于吞并加沙地带并没有兴趣,约旦的侯赛因国王却决心要恢复约旦对约旦河西岸以及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城耶路撒冷东部阿拉伯区的统治。阿拉法特需要从侯赛因国王手中夺回约旦河西岸的控制权。
巴解组织内部的强硬派系同样不愿承认以色列,这也意味着阿拉法特将不得不克服他们对两国方案的反对。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和人民阵线仍然致力于以解放全巴勒斯坦为目标的武装斗争,而正是后一组织臭名昭著的劫机事件触发了1970年约旦的“黑九月”战争。如果当初阿拉法特公开承认他愿意做出妥协,以实现巴勒斯坦人有限的国家地位,那些更为激进的巴勒斯坦派别早就向他发出死亡威胁了。
最后,阿拉法特还不得不克服国际社会对于作为团体的巴解组织以及他本人作为该组织领导人的厌恶。那种炸毁飞机但安全释放人质的“仁慈”激进主义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至1974年,巴解组织早已与一系列针对欧洲和以色列平民的滔天罪行联系在一起:1969年11月一次针对以色列航空公司职员的袭击,造成1名儿童死亡、31人受伤;1970年2月,一枚空中炸弹摧毁了一架瑞士航空的客机,机上47人全部遇难;当然还有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期间臭名昭著的袭击事件,造成11名以色列运动员死亡。以色列及其西方支持者将巴解视为一个“恐怖组织”,拒绝与其领导人会面。阿拉法特需要说服西方政策制定者,为实现巴勒斯坦民族自决,巴解组织可以放弃暴力,遵循外交途径。
阿拉法特为自己在1974年设定了很高的目标:确保巴勒斯坦民众对两国方案的支持,限制巴解组织内部的强硬派,挫败侯赛因国王对约旦河西岸的领土要求,赢得国际认可。要想在一年之内完成上述所有目标显然绝非易事。
考虑到种种限制,阿拉法特不得不缓慢推进,确保为其政策变化争取到支持者。他不可能一开始就公开宣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