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一章 阿拉伯民族主义的衰落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7.5英里(12千米)——会使以色列暴露在将本国拦腰截断的敌对行动之下。其次,以色列人无法接近哭墙和耶路撒冷老城的犹太社区,这些地区仍在约旦人的控制之下。叙利亚人则控制着俯瞰加利利地区、具有战略意义的戈兰高地。此外,以色列人还相信随着苏联向埃及人和叙利亚人提供装备有最新技术的武器系统,他们的战略优势——相比其阿拉伯邻国拥有更多、更高质量的武器——将大打折扣。以色列人需要一场出色的战役来确立可防御的边界,并彻底击败阿拉伯人,以便在能保证以色列生存的前提下实现和平。

1967年春,以色列人开始抱怨巴勒斯坦潜伏者由叙利亚跨境袭击以色列,两国间紧张关系迅速升级。以色列人和叙利亚人都将本国军队调整到戒备状态。总理列维·艾希科尔(Levi Eshkol)威胁说如果叙利亚不停止挑衅行为,以色列将发动进攻。4月,口头威胁升级为敌对冲突,以色列战机与叙利亚空军在叙领空展开缠斗,以空军击落了6架叙利亚米格战机,其中两架在大马士革郊区坠毁。埃及记者穆罕默德·海卡尔回忆道:“叙利亚和以色列间的局势变得非常危险。”19双方敌对行为的突然升级,将整个地区拉到了战争的边缘。

在这一高度紧张的时刻,苏联却选择向埃及当局泄露一条虚假情报,声称以色列部队正在叙利亚边境集结。以色列人和他们的法国幻影战斗机轻而易举地击落了苏联提供给叙利亚空军的最先进的米格-21战斗机,这无疑令苏联感到痛心。埃及与叙利亚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以色列人向叙利亚开战,埃及人将被迫参战。或许苏联人想通过虚假情报来动员埃及人,以两线作战的前景来遏制以色列人。

尽管纳赛尔有准确的情报——包括航拍图片——显示事实上以色列人并未在叙利亚边境上集结兵力,但在公开场合他却表现得好像战争的威胁已经迫在眉睫。也许纳赛尔希望不开一枪一炮就能宣称对以色列取得了胜利:首先散布关于叙利亚受到以色列威胁的苏联情报,然后将部队部署到以色列边境以构成震慑,最后宣布以色列部队已远离叙利亚边境,从而证明以色列人是在埃及压力下完成撤退的。无论他是如何推理的,纳赛尔继续在苏联虚假情报的基础上采取行动,命令其军队在5月16日跨越苏伊士运河,在靠近以色列边境的西奈半岛一侧集结。这一误判将被证实为导向战争的第一步。

纳赛尔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如何对以色列人构成切实可信的威胁。考虑到手下5万人的精锐部队仍受也门战争的牵制,为集结必要的兵力,纳赛尔被迫征召了全部的预备役军人。他还需要包装自己的士兵,使他们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加强大。这一方面是为了激发埃及民众的爱国热情,另一方面也是对以色列人展现出真实的威胁。为此,纳赛尔在军队部署中安排了戏剧性的一幕:他要求自己的士兵和坦克在检阅期间横穿开罗市中心,以便享受民众的欢呼以及国际媒体的关注。“我们的部队在通往西奈的途中故意穿越开罗街头,”阿卜杜·加尼·盖迈西(Abd al-Ghani al-Gamasy)将军抱怨说,“一览无遗且所有人都看得见——无论是本国公民还是外国人。媒体报道了这些行动,而这与所有的安全原则和措施都背道而驰。”20

川流不息赶赴前线的士兵队伍,激起了公众对于一场迫在眉睫的战争的期待,而这场战争可能挽回阿拉伯人的尊严并解放巴勒斯坦。在纳赛尔数百万的支持者中,没有任何人对于埃及军队将带领其阿拉伯盟友战胜以色列有片刻的怀疑。然而,被派往西奈时,埃及军队却并没有明确的军事目标,似乎其庞大的规模就足以对以色列人构成恫吓。同时,正如盖迈西后来反思的,“以色列已经在最佳环境下不动声色地为战争做好准备”。以色列战略家对埃及军事部署的规模和装备了如指掌——他们不仅在之前数月的时间内搜集了详细的情报,而且在电视上也看得一清二楚。

埃及军队到达西奈后,开始与联合国紧急部队面对面地相遇。该部队是在1956年苏伊士运河战争后被部署到西奈半岛的,目的即维护埃及和以色列之间的和平。该部队共包括驻扎在41个观察站的4500名国际战士,这些观察站位于沿埃以边境的加沙地区以及西奈半岛南部的沙姆沙伊赫。

夹在埃及部队和以色列边境之间的联合国部队现在成了一个障碍:如果两军之间存在一个缓冲区,埃及军队如何对以色列人构成可信的威胁呢?于是埃及总参谋长致信联合国紧急部队长官,要求联合国部队撤出埃以的东部边境。联合国部队长官将这一请求转达联合国秘书长吴丹(U Thant),后者回复说基于主权埃及有权利要求联合国部队撤出其领土,但他仅接受联合国部队的完全撤离。吴丹表示,联合国紧急部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撤出该部队位于东部边境的部分同时又保留位于加沙地带和蒂朗海峡的维和部队将毫无意义。经过对联合国秘书长答复的慎重考虑,5月18日埃及政府最终要求联合国部队完全撤出西奈半岛。最后一支联合国部队于5月31日完成了撤离。突然之间,埃及人和以色列人之间不再有任何缓冲地带,两国间紧张关系达到白热化的程度。这是纳赛尔的第二个误判,也让他离战争更近了一步。

联合国部队的撤离为纳赛尔制造了一个未曾预见的外交难题。1957年以来,联合国部队维持蒂朗海峡向所有船只开放,无论这些船只的国旗或目的地如何。这促成以色列在这10年之内可由其港口埃拉特向红海自由航行。联合国部队撤出后,蒂朗海峡主权重归埃及人手中,其阿拉伯邻国开始向埃及施加巨大的压力,要求其禁止所有以色列船只或驶往埃拉特的船只通过蒂朗海峡。正如安瓦尔·萨达特回忆的,“很多阿拉伯兄弟开始批评埃及向国际特别是以色列航线开放……蒂朗海峡”。

在1967年5月激烈的气氛中,纳赛尔最终屈服于压力。他召开了一次最高执行委员会会议,与会者包括武装部队总司令阿卜杜·哈基姆·阿米尔元帅、总理西德基·苏莱曼(Sidqi Sulayman)、议长安瓦尔·萨达特以及其他自由军官领导人。“现在我们集结在西奈半岛,”纳赛尔表示,“战争的概率是五五开。如果我们关闭[蒂朗]海峡,战争肯定100%要爆发。”纳赛尔转向他的武装部队总司令,问道:“阿卜杜·哈基姆,军队做好准备了吗?”阿米尔的回答是肯定的:“是的,领袖!我以项上人头保证!一切都完美无缺了。”21

5月22日,埃及宣布禁止一切以色列船只以及驶往埃拉特的油船通过蒂朗海峡。纳赛尔对于冲突爆发的可能性判断非常准确:对以色列而言,对其海路航线的威胁已然构成战争的理由。

至5月底,阿拉伯世界已经放弃了任何避免战争的努力。对于1948年、1956年两次失败的战争以及一系列小规模的袭击,阿拉伯公众仍感到愤恨心痛,因而迫不及待地盼望看到以色列受到致命一击。官方电视台对埃及部队动员情况的详尽报道,也提升了公众的预期,似乎清算的时刻已近在眼前。阿拉伯国家间开展合作,意味着以色列将同时面对三条战线的进攻。叙利亚和埃及已签署了一项共同防御条约;5月30日,约旦国王侯赛因也飞往开罗,将其命运与纳赛尔绑定在一起。现代化的武器、统一的意图、强有力的领导人,似乎阿拉伯人已经拥有了彻底击败以色列人所需的一切。然而在这一切虚张声势的背后,阿拉伯人比以往任何一次战争都缺乏准备。

埃及和其他阿拉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