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九章 巴勒斯坦灾难及其后果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在联合国通过分治决议之前两周就初步达成了一项初步的互不侵犯协定。(根据这一协定)阿卜杜拉将不会反对在联合国授权的领土上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作为交换,外约旦将吞并与其毗邻的巴勒斯坦阿拉伯领土,主要是约旦河西岸地区。25

为执行其吞并巴勒斯坦阿拉伯部分的计划,外约旦还需要英国的同意。1948年2月,阿卜杜拉派遣其总理陶菲克·艾布·胡达(Tawfiq Abu al-Huda)前往伦敦,以争取英国人对该计划的认可;同行的还有阿拉伯军团的英国指挥官约翰·巴戈特·格拉布(John Bagot Glubb)将军(以格拉布帕夏而著称)。2月7日,总理艾布·胡达向英国外交大臣欧内斯特·贝文陈述了外约旦的计划:英国在巴勒斯坦委任统治结束之时,外约旦政府将派遣阿拉伯军团跨越边境,占领与外约旦边境相邻的巴勒斯坦阿拉伯领土。

“这是显而易见该做的事情,”贝文回答说,“但不要侵入分配给犹太人的区域。”

“即使我们有意向,我们也没有足够的军队这样做。”艾布·胡达回答说。贝文感谢外约旦总理,并对其关于巴勒斯坦的计划表示完全同意,实际上这为阿卜杜拉国王入侵并合并约旦河西岸地区开了绿灯。26

正因如此,在所有阿拉伯国家中,外约旦是唯一确切地知道自己为何加入巴勒斯坦冲突的乱局、又有何利益诉求的一个。问题是其他的阿拉伯国家都太清楚阿卜杜拉国王的野心,因而将更多的精力用于遏制外约旦而非保卫巴勒斯坦之上。为遏制外约旦的野心,叙利亚、埃及、沙特组建了一个未公开的集团,他们的行动明显妨碍了战斗的有效开展。尽管阿盟任命阿卜杜拉国王为阿拉伯军队总司令,但其他独立阿拉伯军队的指挥官却拒绝与他会面,更不用说接受他的任何命令了。阿卜杜拉本人就曾质疑阿盟的意图,在战争前夕向一位埃及军事代表问道:“阿盟指认我来担任阿拉伯军队的总指挥。但这项荣誉难道不应被授予埃及这个最大的阿拉伯国家吗?抑或这项任命背后的真正意图乃是在万一失败的情况下,将责任和指责全部推到我们身上?”27

如果说阿拉伯国家对阿卜杜拉的意图都怀有戒心的话,那么鉴于它们对巴勒斯坦领导人哈吉艾敏·侯赛尼的敌意,这些国家也不会更多地同情巴勒斯坦人:伊拉克人因哈吉艾敏支持1941年拉希德·阿里·凯拉尼反哈希姆王室的军事政变而怀恨在心;阿卜杜拉国王和哈吉艾敏则为争夺对阿拉伯巴勒斯坦的统治权而长期不和;埃及和叙利亚仅仅给予哈吉艾敏不温不火的支持,1948年4—5月巴勒斯坦抵抗崩溃之后更是如此。

因此,阿拉伯联军参加巴勒斯坦战争的目的基本上是消极的:防止在他们中间建立起一个外来的犹太国家,防止外约旦扩张至巴勒斯坦,同时防止穆夫提侯赛尼成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巴勒斯坦国家。基于这样的战争目标,阿拉伯军队被决意要建立自己国家的犹太军队完全打垮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比于人员、火力等因素,犹太人在战场上的优势更多是意志力的因素。犹太大卫被敌对的阿拉伯的歌利亚所包围的景象,并没有反映在阿拉伯和犹太部队的相对规模上。5月15日,黎巴嫩、叙利亚、伊拉克、外约旦、埃及等5个阿拉伯国家全部参战,阿拉伯军队总兵力还不超过2.5万人,而当时犹太国防军(这一新兴国家军队的新称呼)总数已达到3.5万人。在战争期间,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都派遣了增援部队,但阿拉伯人军队的规模从未赶上犹太部队,后者在7月中旬达到6.5万人,至1948年12月则达到其峰值9.6万人。28

以色列人需要这种数量优势。在战争的第一阶段——由5月15日持续至6月11日停火,以色列人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在多条战线上同时作战。外约旦军队即阿拉伯军团,于5月15日凌晨跨越边境进入西岸地区。考虑到耶路撒冷在联合国分治决议中被宣布为国际共管区,阿拉伯军团起初并不愿进入耶路撒冷,但为防止以色列人占领整座城市,他们于5月19日迅速占领了耶路撒冷的阿拉伯街区。同时,伊拉克军队于5月22日控制了约旦河西岸北部一半领土以及纳布卢斯和杰宁的阵地,但也未向以色列军队发动攻势。埃及部队从西奈迅速推进至加沙地带和内盖夫沙漠,并挥师北上,准备与阿拉伯军团会合。叙利亚、黎巴嫩军队则侵入巴勒斯坦北部。在冲突的第一阶段,参战各方都损失惨重,但以色列的阵地也许是最脆弱的,因为他们不得不同时与多支部队作战。

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间的战争爆发后,联合国迅速召开会议以便恢复地区和平。5月29日,联合国呼吁各方停火,6月11日正式开始生效。瑞典外交官福尔克·贝纳多特伯爵(Count Folke Bernadotte)被正式任命为阿以冲突的调解人,受委托在巴勒斯坦恢复和平。第一份停战协定为期28天,规定对整个地区实行完全的武器禁运。阿拉伯国家试图为其消耗殆尽的军队寻找武器来源,但却发现英、法、美等国都严格遵守禁运条款。相比之下,以色列人则通过捷克斯洛伐克确保了关键的武器运输线路,并将军队规模增至超过6万人。当7月9日停火结束之际,以色列比它的对手做了更充分的重启战事的准备。

战争的第二阶段,以色列人利用兵力和弹药上的优势在各条战线上都扭转了对阿拉伯军队的战况。他们在加利利地区痛击叙利亚军队,将黎巴嫩人赶回到其边境以内。他们从阿拉伯军团手中夺取了吕大和拉马拉,并将兵力主要集中于南部的埃及阵地。联合国为巴勒斯坦的人道主义危机深表忧虑——已有成千上万的难民逃离战场,因而重新开始了紧密的外交活动,以便达成一项新的停火协议。联合国外交官发现阿拉伯国家迫不及待地支持停战,其中几个国家几乎已耗尽了弹药储备。第二轮停火于7月19日正式生效,一直持续到10月14日。

无论5月15日前阿拉伯国家可能怀有怎样的共同理念,但两个月灾难般的战争已将这些理念打得粉碎。战争开始前阿拉伯国家间的分裂已十分严重,而各国军队在前两轮战争中所遭受的损失更大大加剧了已有的分歧。阿拉伯国家非但没能像阿盟策划者所乐观估计的那样取得速战速决,反而发现本国军队被卷入了一场愈发取胜无望的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也没有任何一个阿拉伯国家发现可行的脱身的策略,阿拉伯公众正在震惊而难以置信地观望着他们的正规部队是如何被一支他们蔑称为“犹太团伙”的敌人所制服的。

阿拉伯国家拒不接受对其战备不足、缺乏协调的批评,开始相互指责。埃及人和叙利亚人开始攻击外约旦人:阿卜杜拉国王难道没有秘密会见犹太人吗?不正是他的英国指挥官格拉布帕夏履行了英国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家的承诺吗?在以色列人的坚决反攻下,阿拉伯军团仍控制了西岸和阿拉伯东耶路撒冷这一事实,已然被视为约旦人背叛盟友、勾结犹太复国主义者,而非其骁勇善战的证据。这种相互指责对阿拉伯人的战备工作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阿拉伯国家之间越是离心离德、单打独斗,犹太军队就越容易将其军队各个击破、逐一消灭。


在3个月的停火期内,贝纳多特伯爵领导着联合国寻求阿以冲突危机解决方案的工作。9月16日,贝纳多特提出一项经过修订的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根据这一方案,阿拉伯领土将被并入外约旦,其中便包括已被以色列人占领的拉马拉和吕大,以及根据最初联合国分治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