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九章 巴勒斯坦灾难及其后果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面寻找船只将城镇居民撤离至黎巴嫩,另一方面又为其他人从雅法经犹太人的防线撤退至加沙地带展开谈判。至5月13日,雅法城内仅剩下的4000—5000名阿拉伯人将他们的城市拱手让给犹太军队。

随着英国人最终完成撤军时间的迫近,犹太军队开始将其攻势聚焦于分治决议分配给犹太国家的东北部领土。5月11日,哈加纳精英部队“帕尔马赫”攻陷萨法德,一座拥有1.2万名阿拉伯人和1500名犹太人的城镇;5月12日,拥有6000名居民的城镇贝桑被攻陷,该镇居民则被驱逐至拿撒勒和外约旦。同一时期,哈加纳的军事行动还导致加利利、沿海平原、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公路地区村民的大规模撤离和被逐。巴勒斯坦的公路上满是无家可归的难民,他们为逃避战争的恐怖而仅携带了少量可移动的财产。一位阿拉伯目击者描述了难民的悲惨境遇:“人们失魂落魄、毫无方向地逃离他们的祖国。他们既没有家,也没有钱财,在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游荡中病倒、死去。他们缺衣少食,经常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山区的天气日趋寒冷,却没有任何人来关心他们的冷暖。”23

战争结束之时,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经确保了对沿海主要城镇和加利利狭长地带的控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将20万至30万巴勒斯坦人驱逐出家园。这些巴勒斯坦难民原本意图在恢复和平后重返家园,但却从未被允许返回。正如1948年6月本-古里安对他的内阁所说的:“我们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他们回归。”24

英国委任统治的最后一天,巴勒斯坦内战也告一段落。194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犹太人宣布建国,自此以后他们将被称为以色列人。战败的阿拉伯人没有国家来尊崇他们的巴勒斯坦身份,他们将所有的信任寄托在阿拉伯邻国身上。后者正在巴勒斯坦边境集结军队,等待英国人最后撤离。

正如之前承诺的那样,英国人于5月14日站完了“最后一班岗”,降下国旗登船离去,将他们在巴勒斯坦制造的一切悲剧都抛在了身后。

*

英国从巴勒斯坦撤军后的第二天,周边阿拉伯国家的军队便入侵巴勒斯坦。1948年5月15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的内战结束,第一次阿以战争正式开始。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五国政府都派出正规军部队,表面目的显然是要保卫巴勒斯坦、击败以色列。然而,阿拉伯联盟实际上仅仅是在英国从巴勒斯坦撤军前两天即1948年5月12日,才决定出动阿拉伯各国的政府军。在军事干预之前,这些国家哪怕有最起码的相互协调和提前规划、具备丝毫的互信和共同目标,阿拉伯军队在战场上都可能占据上风。但恰恰相反,阿拉伯人进入巴勒斯坦与其说是与犹太国家作战,更多的是彼此为敌。

阿拉伯国家在第一次阿以战争前夕已然完全陷入混乱。巴勒斯坦冲突的结果比任何人预料的都要糟糕:尽管气焰嚣张,法乌齐·盖伍格吉在战场上却一败涂地,他那支训练不足、纪律涣散的部队在与哈加纳的战斗中屡战屡败;从各方面来看,阿拉伯解放军对被围困的巴勒斯坦人而言都是一个负担,而非救星,依靠阿拉伯志愿军的策略被证明是彻底的失败。随着英国撤军日期的临近,周边阿拉伯国家开始意识到为了阻止犹太部队占领整个巴勒斯坦,他们必须派出正规军参与作战。

所有的阿拉伯国家都面临一个严肃的两难选择。一方面,他们将巴勒斯坦发生的冲突视为阿拉伯人共同的事业,感觉有道德义务进行干预,并保护巴勒斯坦的阿拉伯同胞;所有阿拉伯国家在阿拉伯国家联盟的框架内协调行动这一事实,更强化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每一个独立的阿拉伯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他们是以埃及人、约旦人、叙利亚人而非阿拉伯人的身份参战。他们将阿拉伯国家的内部竞争也带到了战场之上。

1947年秋至1948年冬,阿拉伯国家联盟为讨论巴勒斯坦危机而召开了一系列会议。不同新兴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也越来越趋于明显。每个阿拉伯国家都有自身的利益关切,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真正信任其他国家。在阿拉伯兄弟间引发最大怀疑的是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后者对分治方案的支持揭示了其吞并巴勒斯坦阿拉伯领土以扩大自身国土的野心。这一野心也使阿卜杜拉深受巴勒斯坦领袖哈吉艾敏·侯赛尼的仇视、埃及法鲁克国王的敌意以及叙利亚人的猜忌。在叙利亚,总统舒克里·古瓦特里正全力遏制部分军官中“亲君主国运动”的威胁,该运动支持外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及其建立“大叙利亚”的呼声,即将叙利亚和外约旦并入哈希姆家族的统治之下。叙利亚在随后这场战争中的所作所为绝大部分都是为了遏制外约旦。阿拉伯国家最终参战与其说是为了拯救阿拉伯巴勒斯坦,不如说是为了防止改变阿拉伯世界现有的势力均衡。

阿拉伯民众并没有意识到其领导人的这种犬儒主义,相反他们热情地支持本国政府军事介入,保卫阿拉伯巴勒斯坦免受犹太复国主义的威胁。阿拉伯公众以及阿拉伯军队中的战士们深受官方辞令的鼓舞,坚信自身事业的正义性。而战败后阿拉伯公众对国内政客的幻灭,也将在“丢失”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世界内部引发巨大波动。


1948年5月,阿拉伯国家的军队还没有为战争做好准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国家中多数刚刚摆脱殖民统治而获得独立。直至1946年,法国在叙利亚和黎巴嫩仍维持着对武装部队的控制,即便在不情愿的撤军之后,在武器弹药方面也只留下了很少的遗产。英国则垄断着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军队的武器供应,英国人小心地控制着这些半独立盟国的武器流入,以确保这些国家的政府军不会对英国在中东地区的部队构成威胁。

此外,当时阿拉伯各国军队的规模也非常有限。整个黎巴嫩军队可能只有不超过3500名士兵,其武器装备也极为陈旧;叙利亚军队有不超过6000名士兵,且对总统古瓦特里而言,这支军队更多是一个威胁而非财富——在1947年的叙利亚,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场预谋中的军事政变的谣传。最终,叙利亚人派遣了其全部军事力量的一小半——约2500人参与了巴勒斯坦的战斗。伊拉克军队贡献了3000人。外约旦的阿拉伯军团是整个地区训练最有素、纪律最严明的军队,但战争之初,该军团也只能派出全部6000人中的4500人参加战斗。埃及拥有整个地区规模最大的军队,派遣了一支1万人的部队进入巴勒斯坦。尽管有上述种种限制,阿拉伯战争规划者却预测在11天之内就可快速战胜犹太军队。如果这个说法是真诚的话,这一数字只能证明阿拉伯方面对摆在面前的这场冲突的严肃性的估计是何等的不足。

在所有的阿拉伯国家中,只有外约旦对巴勒斯坦冲突有着明确的政策和利益目标。阿卜杜拉国王从未满足于1921年英国人指定给他的领土。他渴望恢复其家族对大马士革的统治(因此才有建立“大叙利亚”的呼声)。自1937年起,他就开始支持巴勒斯坦分治的想法,其中阿拉伯领土将被并入其沙漠王国(因此才有穆夫提侯赛尼与阿卜杜拉国王之间的敌意)。

早在20世纪20年代,阿卜杜拉国王就与犹太事务局建立起广泛的联系。联合国讨论巴勒斯坦分治方案期间,这些联系发展为一系列秘密谈判。1947年11月,阿卜杜拉国王与果尔达·梅耶森(Golda Meyerson,后改名为梅厄,并成为以色列总理)举行会谈,并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