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六章 分而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解决方案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威胁。在通过报纸了解到法国统治下的北非以及英国统治下的埃及的困苦境遇后,其他地区的阿拉伯人决心不惜一切代价避免外国控制。在1918年10月至1920年7月这一短暂而令人兴奋的时期内,阿拉伯世界的独立似乎已近在咫尺,而他们所面临的最大障碍正是获胜的协约国成员的领土野心。

*

奥斯曼人刚一决定站在德国一边卷入世界大战,协约国就开始筹划战后帝国领土的分割。1915年3月,俄国人首先提出要求,通知其协约国盟友,他们计划战后吞并伊斯坦布尔以及连接俄国黑海沿岸与地中海的海峡地区。法国接受了俄国的要求,同时制订了本国吞并西里西亚(土耳其东南海岸,包括亚历山大勒塔、阿达纳等城市)和大叙利亚地区(大致相当于现代黎巴嫩、叙利亚、巴勒斯坦和约旦)的计划,后者包括位于巴勒斯坦的圣地。

考虑到盟友的要求,英国被迫权衡本国在奥斯曼领土内的战略利益。1915年4月8日,英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召集一个委员会专门研究奥斯曼帝国战败后可能的情形。这个跨部门的委员会以其主席莫里斯·德·本森爵士(Sir Maurice de Bunsen)的名字命名,旨在“通过调整土耳其亚洲部分的现状以及相应增加帝国投入,来确保英帝国在未来的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1915年6月底,德·本森委员会递交了其研究结果。根据这份报告,在奥斯曼帝国最终解体的情况下,英国应寻求保持波斯湾从科威特到停战诸国(即现代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区域作为帝国排他性势力范围的地位;此外,英国应寻求控制整个美索不达米亚,包括巴士拉、巴格达和摩苏尔,并以铁路线的形式在美索不达米亚与地中海港口海法之间建立起一座路桥,以确保帝国通信。1令人震惊的是,最终的战后解决方案与德·本森委员会的建议高度吻合——尤其是考虑到英国与其战时盟友随后达成的一系列错综复杂的许诺。

1915—1917年,英国人就战后奥斯曼阿拉伯领土的分割问题共达成了三项相互独立的协议:与麦加谢里夫的协议许诺建立一个独立的阿拉伯王国,一份欧洲条约旨在在英、法之间分割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协议则许诺后者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民族家园。战后英国外交所面临的一大挑战即调和上述在很多方面相互矛盾的承诺。

第一项许诺涉及范围最广。德·本森报告发布后不久,英国战争大臣基钦纳勋爵(Lord Kitchener)责成驻开罗的英国官员,与麦加的谢里夫——奥斯曼政府任命的伊斯兰圣城中的最高宗教权威商谈结盟事宜。当时尚值战争初期,英国人担心奥斯曼素丹的“圣战”呼声真的会产生德国人所希望的影响,即一场可能导致英国殖民地瘫痪的伊斯兰世界大起义。英国人希望通过一项由阿拉伯世界最高宗教官员发起的“圣战”宣言反制奥斯曼人,本质上即挑动新兴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对抗奥斯曼人。这样一场阿拉伯起义将开辟一条打击德国东部盟友的内部战线。

1915年夏,英国和英联邦部队受到奥斯曼、德国联军在加里波利顽强抵抗的钳制而亟须援助。同年7月,麦加谢里夫侯赛因·本·阿里(Sharif Husayn ibn ʻAli)开始与英国驻埃及高级专员亨利·麦克马洪爵士(Sir Henry McMahon)取得联系,并一直持续至1916年3月。在长达8个月的通信中,麦克马洪许诺英国将承认一个谢里夫侯赛因及其哈希姆家族统治下独立的阿拉伯王国,作为交换,哈希姆人将领导阿拉伯人起义反抗奥斯曼统治。英国许诺向阿拉伯起义提供资金、枪支和粮食的支持。

侯赛因和麦克马洪的大多数谈判都聚焦于假定中的阿拉伯王国的边界问题。谢里夫侯赛因在领土方面要求十分明确:全部叙利亚,即从位于西奈的埃及边境直至土耳其境内的西里西亚和陶鲁斯山脉;全部美索不达米亚,直至波斯边境地区;以及除英国在亚丁殖民地外的全部阿拉伯半岛。

在1915年10月24日的著名信件中,麦克马洪爵士确认了谢里夫侯赛因提出的边界要求,除去两点例外:第一,他排除了西里西亚以及“位于大马士革、霍姆斯、哈马、阿勒颇地区以西的叙利亚领土”,因为法国对上述领土提出利益要求;第二,他坚持英国对巴格达、巴士拉两省的要求,一个英国-阿拉伯联合行政机构将负责该地区的管理。麦克马洪向侯赛因保证说:“在这些修正的基础上,英国已做好承认麦加谢里夫要求范围内所有地区阿拉伯人独立的准备。”侯赛因则勉强接受了上述修订,但警告说:“战争结束后,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将向你要求……现在我们在贝鲁特及其沿岸留给法国的地区。”2

基于与英国达成的这些共识,谢里夫侯赛因于1916年6月5日正式号召发动反对奥斯曼人统治的阿拉伯起义。阿拉伯大起义始于对希贾兹地区奥斯曼政府机构的攻击。6月12日,麦加被哈希姆军队控制。4天后,红海港口城市吉达宣布投降。位于麦地那的较大的奥斯曼军营最初抵抗住了阿拉伯叛军的攻击,并通过希贾兹铁路重新完成补给。为迫使麦地那投降进而完全控制希贾兹地区,哈希姆人决心切断这条通向大马士革的关键通信线路。他们北上破坏了叙利亚荒漠中较易受攻击地区长达1300千米(810英里)的铁路。正是在这次行动中,T.E.劳伦斯(T. E. Lawrence)声名鹊起,他在涵洞和栈桥布置炸药来破坏驶往麦地那的火车。

1917年7月,阿拉伯军队在谢里夫侯赛因之子埃米尔费萨尔(Amir Faysal)的领导下占领位于亚喀巴港(在今约旦)的奥斯曼堡垒。费萨尔在亚喀巴建立指挥部,以此为中心遥控其部队对马安、塔菲拉等地奥斯曼要塞的骚扰,同时继续对希贾兹铁路发动持续攻击。然而,阿拉伯军队始终未能打破奥斯曼人的防御进而占领马安镇。此外,他们还遭遇到与奥斯曼人结盟的阿拉伯部落和城镇居民的抵抗。

在附近的卡拉克镇,部落民众和城镇居民组建了一支约500人的民兵组织,于1917年7月17日开始“狂热地开枪射击以对抗费萨尔和他的部队”。卡拉克的志愿军与哈希姆人领导的部队奋战3小时,在杀害9名阿拉伯军队成员、俘获两匹战马后最终取得胜利。这一小插曲也揭示了阿拉伯大起义在奥斯曼人和哈希姆人的支持者之间所引发的对本地忠诚的分裂。1917年8月,英国和法国情报部门一致承认外约旦诸部落仍牢牢忠实于奥斯曼阵营。3可见,谢里夫侯赛因的反向“圣战”并未赢得阿拉伯人整体的支持。

然而,哈希姆人在马安却遭遇了奥斯曼人的顽强抵抗。面对着在一块不时怀有敌意的土地上作战的风险,哈希姆人于1918年8月迅速向北行进至绿洲城镇艾兹赖格。阿拉伯军队以这个新基地为起点,扩充至约8000人,并开始与位于巴勒斯坦的埃德蒙·艾伦比(Edmund Allenby)将军的军队合作,向大马士革发动钳形攻势。随着1918年10月2日大马士革的陷落,阿拉伯大起义取得了迄今为止最伟大的成就。谢里夫侯赛因也期待着英国兑现其承诺。


英国为处置奥斯曼领土而缔结的第二项战时协议也是最复杂的一项。尽管三个战时盟友尚未达成一项正式协议,但英国已意识到法国和俄国对于奥斯曼帝国的领土野心。因此,在麦克马洪仍在与谢里夫侯赛因谈判的同时,英、法两国政府即派遣代表就战后奥斯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