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 石榴:西域植物的风景(2)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西域那么粗放的土地上生长,一定会长出大得出奇的水果吧。可以想见,这样的水果被移植到东方后逐渐变得小巧。日本的石榴不但酸,而且颗粒细小,如果要一粒一粒地吃会很费事,所以嫌麻烦的人大都对它敬而远之。我想建议这类人不妨尝试一下大石榴,相信对石榴的成见一定会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

在中国的古文献中,不时会有关于特大石榴的记载。个头变小的石榴因土壤等条件不同,有可能会返祖归宗地长出特大的果实。

《洛阳伽蓝记》记录着6世纪前后北魏国都洛阳的情况。

北魏是鲜卑族的拓跋氏创建的王朝。关于鲜卑族的由来,有说来自东胡的,总之,是来自塞外的北方民族。他们放弃了原有的生活方式,为了成为中华文明正统的后继者,于493年把国都从平城(今陕西省大同市)迁到了洛阳,甚至在朝廷中禁止使用本民族的鲜卑语。在他们看来,中华文明光辉灿烂,是值得向往的先进目标。

鲜卑族建造的都城洛阳是对这种向往的实现。因工匠多是汉族,建成的是一座汉族样式的国都。从东汉时期开始,这座城市就居住着众多的西域商人。他们建造了寄托信仰的寺院,即洛阳白马寺。

佛教在中国广为普及之前,就已作为住在中国的西域人的宗教而存在。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对佛教似乎并不关心。

然而6世纪左右的洛阳已经呈现出一派佛教都市的景象。伽蓝处处,其中有不少是像永宁寺、景明寺那样的大型寺院。不论在建筑的规模上,还是从寺院的历史来看,仍然以白马寺最为出类拔萃。

《洛阳伽蓝记》第四卷有关于白马寺的记述。

据说白马寺的浮图(塔)处,种植着荼林与葡萄。荼林也作“涂林”,传说因张骞自涂林国得石榴,故以国名转而指石榴。在由西域人最初建立的寺院塔前,种植与西域有渊源的石榴和葡萄,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而且这些石榴和葡萄

--异于余处。

它们跟常见的石榴和葡萄不一样。书中还说,葡萄的颗粒大于枣,石榴的果实重达七斤。

度量衡的单位因时代不同而变化,现在的一斤为五百克的标准大致形成于唐代以后,此前的一斤约为二百二十二克。即使按汉代的一斤等于二百二十二克来计算,北魏时的七斤也重达一点五公斤以上,不得不说这实在是大得出奇。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