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三 石榴:西域植物的风景(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前文说到无籽葡萄也被称为“奇石蜜食(奇什米什)”,只取中间两个字便是“石蜜”。根据《本草纲目》的解说,似乎石蜜是指冰糖。不过,也有人认为,同样是“石蜜”这个词,在某个时期是指“奇石蜜食”。据说在魏文帝(220-226年在位)的诏书中,曾把南方的龙眼、荔枝和西域的葡萄、石蜜并列。龙眼和荔枝都是水果,与之同列的必然也是水果。或许,3世纪初,石蜜就是指无籽葡萄也说不定--这是从前文引用的乾隆帝诗作的注解中得出的推测。

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一带过去被中国称为“石国”。“塔什”在突厥语中指石头,“塔什干”即石城之意。关于此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记作“赭时国”。“赭时”在波斯语中也是石头的意思。在中国的史书中,也有写成“者舌”、“拓支”、“察赤”的例子。汉字的“石”字与其发音相近,“石国”这个名字兼顾含义和发音,堪称理想的翻译。

也许因为它是产于石国味甜如蜜的水果,所以才被名为石蜜。据说无籽葡萄的原产地是布哈拉,位置就在塔什干附近。

如此说来,我觉得石榴的“石”或许也是因为产自石国而得名。不过,石榴好像是从“安石榴”简化而来的,一直被认为是安石所产。从发音来看,安石国应当是“安息”--现在伊朗至阿富汗一带。

不少人认为,从西域引入石榴的是汉武帝时期的张骞。这是个没有根据的说法。我认为葡萄应当是在东西方贸易往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传入中国。

葡萄不喜湿润,是一种不易侍弄的植物。而石榴并不那么费事,它应当也是在不知不觉间遍及了东方世界。

石榴也写作“若榴”,它的日文发音“杂库罗”应当是音译自后者。“榴”字则是从“瘤”变化而来的,因树上多木瘤,故以“榴”命名。

进口自由化之后,外国水果大量进入日本市场。最近也能在水果店见到加利福尼亚出产的大石榴,这让我觉得十分亲切,我决定买来尝尝。这种比拳头还大的石榴我曾在新疆的吐鲁番吃过。西域的石榴个头大,而且不像日本的石榴那么酸。甜味浓厚,堪称美味。

一个人的味觉,因当时的身体状况以及周围的气氛不同,会有相当大的差别。尤其是味觉记忆,应当说是人的感官记忆中最不准确的一种。以我不那么确切的味觉记忆,我感觉吐鲁番的大石榴与加利福尼亚出产的石榴,在味道上几乎是一样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