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139〕按马斯洛的上述定义概而言之,所谓自我实现即是人的天赋、潜能、才能等人性力量的充分实现,也就是成为他所能成为的存在。
然则,马斯洛认为,按照自我实现的本义来理解,它似乎存在不少易于引起误解的地方。这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似乎它含有利己的而不是利他的意味”,因为某人的自我实现似乎并不包括他人。第二,“似乎它忽视了对人的义务和贡献”,因为它强调的是自我目的的实现和所得,而不是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和贡献。第三,“似乎它忽略了与别人和社会的联系,忽略了个体的实现决定于‘健康的社会’”。第四,“似乎它忽略了非人的现实所具有的需求特性及其固有的迷惑力和影响”,即忽略了其他存在的需要与满足。第五,“似乎它忽略了无私和超越的自我”,这是与第一、二、三点相联系的。第六,“似乎它强调的是能动性而不是被动性和接受性”〔140〕。不难看出,马斯洛提出这六种缺陷是似是而非的,他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承认“自我实现”这一关键术语的固有局限,而是为了防止人们对它可能产生的误解而有意识预先设定的。因此,他最终否定了上述可能性,并指出:“对‘自我实现’术语产生的这些颠倒看法,是因为没有顾及我仔细描述过的那些经验事实,即自我实现的人是利他的、献身的、超超自我的、社会性的人。”〔141〕为了消除上述可能的误解,马斯洛具体阐述了自我实现者的普遍特点。
首先,他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生理上成熟而健康的人。青少年谈不上自我实现,因为他们连基本的生理潜能都尚未完全实现。自我实现者大都是60岁左右或以上者,只有这一年龄区域的人才能达到人性充分实现的境界。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必须具有健康成熟的灵与肉之统一发展的生命存在,而健康的人至少具有13种特征〔142〕,这些特征与前述自我实现者的14种优秀品质大体相近,故而他又把自我实现者称之为健康成熟者。
第二,自我实现者的生长动机不再是一种“缺乏性需要”的满足,而是“成长或自我实现的激发之满足”。马斯洛将前四种基本需要都称之为缺乏性需要,把自我实现的需要归为满足性或最高实现的需要。只有在缺乏性需要已得到全部满足后,人才能进入自我实现的需要。不同性质的需要产生不同的追求和动机,所以缺乏性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具有11种差异,这就是:(1)对动机的态度不同:或抵制或认可;(2)满足的效应不同:或停止或继续追求;(3)愉快的种类不同:缺乏性需要的满足只能产生一般性愉快,而自我实现的满足则可达到“高峰体验”;(4)达到的境界不同:非目的状态或目的状态;(5)所产生的爱之目标不同:或种种广泛普遍的或特异奇妙的;(6)对环境的关系不同:或依赖或独立,或畏惧逃避或积极接受;(7)人际关系上的不同:自私的与无自私自利的;(8)自我显现不同:或自我中心或自我超越;(9)人格改善的不同:依赖性治疗与自我改善、反省、沉思和检查;(10)学习行为上的不同:作为手段的学习与作为人格完善之改变的学习;(11)知觉产生的原因不同:或由缺乏而激发或由成长而激发。从11个方面反映了两种不同性质类型的需要满足之本质特征,也从需要动机理论方面证明了自我实现者的需要满足之特有性质。
第三,自我实现的人具有一种深刻的非需要性的爱之情感,马斯洛把它(与缺乏性的爱相对照)称之为“存在爱”(Being-love)。这种爱不是占有性的,而是喜欢性的。它永远不会完全满足,但能带来无尽的内在欢乐。它本身即是目的,而非手段。同时,它还充满神秘和美感,纯真而有益健康,比任何爱都更丰富、深刻而令人满足。它还是给予性的,因为它更能深入别人的内心、知觉别人、体悟别人,直至全人类。〔143〕
第四,创造性是自我实现者的突出特征。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最富于创造性,他们的创造性直接来自内在的“原初过程”与“二级过程”的融合,即生命原动力与理想追求的统一,而不是来自被控制的消极冲动。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首先是一种人格的完善和人性的充分实现,而不是它所带来的成就或效果。成就只是健康人格“放射出来的副现象”。再者,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性格上的“品质”,包括大胆、勇敢、自由、自发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等“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创造性的东西”。它强调的是创造性的态度或创造性的“人”,所以,这是存在的品质,而不是手段性(即用以“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品质。所以,马斯洛又形象地把自我实现的创造性比喻为阳光,它“放射到或散发到或投射到整个生活之中,……它像阳光照射一样,……使一切东西成长。”〔144〕
第五,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只是少数杰出非凡者才可达到的卓越境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大多数人则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即。他明确地说:“自我实现只有在为数很少的人那里才是相对完成的‘事态’。但在大多数人那里,自我实现只是希望、向往和追求。”〔145〕虽然自我实现者为数不多,但他们代表着人类努力的方向,体现了人性能达的境界。同样,虽然他们卓尔不群,有时难为普通人所理解,但他们对自己与整个人类的联系却有着深邃而敏感的理解。他们能与正常人保持友好关系,也能对不正常者持有深入的洞察和同情。他们理解人性的底蕴,能够充分地表现人性。因而,他们可以超越各种自然的和社会文化的界限(肤色、人种、种族、国家、信仰、阶级、教育和政治信念等等),把真正的人性之情和人类之爱施诸广大的人类,从而赢得大多数人的景仰和崇拜。自我实现的人是人类应当普遍追求和效仿的楷模。
那么,人们又如何达到这种实现的境界呢?马斯洛在他晚年的著作中具体回答了这一问题。他以为,个人趋向自我实现的途径有8条:
(1)“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无我地体验生活,全神贯注,忘怀一切。它意味着不带有青春期自我意识的那种体验。在这一体验时刻,个人完完全全成为一个人。”〔146〕这是对自我实现境界之体验的特征描述,也是对人们趋向这一境界的主体状态的要求。
(2)“做出成长的选择而不是畏缩的选择就是趋向自我实现的运动”〔147〕。马斯洛深受萨特等人存在主义思想的影响,把人生视为一系列的“选择过程”。但选择本身有两种:一是前进的、趋向成长的积极选择;一是趋向防御、安全、萎缩的消极选择。唯前者才能趋向自我实现。
(3)抛弃传统的被动环境论观点,“要倾听内在冲动的呼唤”,“让自我显现出来”〔148〕。人不是一块待写的白板,也不是一堆待塑的泥土,而是一种内含无限潜能的主体性价值存在,因而要达到自我实现,关键不是求助或等待外在于人的其他因素,而在于首先求诸己,顺应人性的内在要求,聆听其吩咐,使自己充分显现出来。
(4)敢于直面问题,“反躬自问意味着承担责任,这本身就是迈向自我实现的一步”〔149〕。勇于探索,勇于反省,勇于承诺责任,是趋向自我实现的必要条件。
(5)上述四个方面的综合是迈向自我实现的基本步骤。
(6)要趋向自我实现,还必须不断进取。因为“自我实现不只是一种结局状态,而且是在任何时刻、在任何程度上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150〕。马斯洛把这种过程描述为一种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