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既有“渐变”又有“突变”的过程,它永无终止。
(7)必须把自我实现带来的高峰体验视为“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何为“高峰体验”?马斯洛有如下界说:“高峰体验仅仅是善和合乎需要的,而且从来没有被体验为恶的和不合乎需要的。这种体验本质就是正当的;……是完善的、全面的,而且不需要任何其他东西作为补充,它本身就是充分的。它被认为在本质上是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它的善正像它应该成为的那样。”〔151〕高峰体验的主要特征是,“这种对眼前问题的完全着迷,它沉湎于现在,超脱于时空”。这种特征的具体表现有17个方面,它们是:放弃过去;放弃未来;单纯;意识收缩;忘我或自我意识的丧失;自我意识的抑制;畏惧丧失;防御和抑制的减轻;接受之肯定态度;信赖与考验、控制、力争的对立;道家式的承受;存在认知者的整合;容纳探究始发过程(心理的);审美式的观察代替抽象;最丰满的自发;对个体独特性最充分地表达;人与世界的融合(天人合一)。〔152〕显然,高峰体验代表着自我实现的辉煌时刻,而非全部过程,因之不能停留或迷惑于此,须不断进取超越。
(8)“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心理病,放弃心理防御”是引导人们摆脱精神心理病负担,走向健康成长并最终趋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学是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我本性和人生的科学,它不能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那样,满足于揭人性之短,给人以悲观和沉重。也不能像行为主义那样只关心人之外的世界和对人性的严格控制,使人成为环境的奴隶。它应该揭示整体人性,给人指明一条通向自我实现的光明道路,这才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特有的神圣伦理意义所在。
然而,马斯洛认识到,自我实现的主题还有许多尚待解释的问题,特别是在他接触到存在主义哲学之后,更感到有进一步完善这一理论的必要。因此,他在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伦理学基本体系之后,又进一步提出了“走向存在心理学”的主张,并以“存在”和“存在价值”为中心,对需要—动机理论和自我实现理论展开了新的论述。
18.3.5 走向存在:超动机论和存在价值观
20世纪60年代初,存在主义思潮席卷美国。由于存在主义(特别是萨特)带有强烈的人道主义色彩,直接影响到马斯洛等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他一方面出于完善其理论的动机,接受了存在主义的许多观点;另一方面,他在认真分析存在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之后〔153〕,力图引入一些存在主义哲学观念来充实拓展其价值理论。
马斯洛认为:“存在主义不仅能丰富心理学,而且它也是建立心理学的另一分支,即充分展开和可以依赖的自我及其存在方式心理学的附加推动力。”〔154〕他接受了苏蒂奇的“本体心理学”(Onto-psychology)概念,把他用存在主义改装后的人本心理学称之为“存在心理学”(Being-psychology),或“本体心理学”、“超验心理学”(Transcendental-psychology)、“完善心理学”、“目的心理学”等等。〔155〕在他看来,存在心理学不仅要研究人的基本需要、动机和自我实现,而且也要研究人的“发展需要”或“超越需要”(meta-needs,亦译为“超需要”),以及基于这种需要所产生的“超越动机”(meta-motivations,亦译为“超动机”),研究作为价值存在的人的实现。它的基本内容至少包括以下15个方面:
(1)讨论目的(而不是手段或工具);目的状态,目的体验(内在的满足和愉快);人……使手段变成目的、使手段活动转化为目的活动的技术……
(2)讨论终结和末端状态,即完成、顶点、终局、结尾、全体、极限、完美……
(2a)完成和终局的不愉快、悲剧状态,只要它们能产生存在认识……
(3)觉得完美、认为完美的状态。完美概念。理想、模式、极限、范例、抽象定义……
(4)无欲求、无目的状态,无缺失性需要,无激动、非竞争、非努力状态,享受奖赏、得到满足的状态。取得效益……
(4a)无畏状态;无焦虑状态。勇气。无碍的、自由的流动,无抑制、无阻挡的人性。
(5)超越性动机……成长动机。“非激发的行为”。表现。自发性。
(5a)纯(始发的和/或整合的)创造的状态和过程。纯此时此地活动……即席创作。人与情境(问题)的相互吻合,以人—境融合作为一种理想限度的运动。
(6)关于希望(或注定的目标、使命、命运、天职),自我的完成的描述、实证以及临床上或人格学上或心理测量上说明的状态(自我实现,成熟、充分发展的人,心理健康……真正自我的得到,个体性的完成,创造性人格、自我同一性、潜在势能的领悟、确认或实现)。
(7)存在认知……
(7a)存在认知发生的条件。高峰体验。最低点和孤寂体验。死前存在认知……
(8)超越时间和空间……
(9)神圣的东西……
(10)单纯状态……
(11)倾向降低整体的状态,即倾向宇宙、倾向全部实在,以一种统一的方式看实在……
(12)观察或推论出的存在特征(或价值)。存在王国(参见表18—1)。统一的意识……
表18—1 马斯洛的需要—价值理论
(13)二歧(两极、对立、矛盾)已经得到解决(被超越、相合、相融合、整合)的一切状态……
(14)一切协同状态……
(15)能使人的困境(存在的两难处境)暂时得到解决、整合、被超越或被遗忘的状态,如高峰体验、存在幽默和笑,“愉快的结局”……〔156〕
显然,马斯洛关于其存在心理学内容的冗长规定与其人本心理学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说,他前期的人本心理学的研究重心是人的基本需要、动机和人之潜能的实现;那么,他的存在心理学则主要是以人的超越动机和超越需要为主题,探索作为价值存在的人(而不只是心理的人)的发展需要或成长价值,因而更接近于一种价值哲学和伦理学探讨,具有浓厚的形而上色彩。换言之,马斯洛的存在心理学是其人本心理学的价值学延伸,虽然两者仍保持着人本主义这一内在主线,但已包含着一种从心理动机走向价值存在的超越动机、从心理人走向价值人、从心理学层次超向心理—哲学层次的升华。因此,存在心理学的中心已不再是人的基本需要和基本动机,而是人趋向价值存在的超越需要和超越动机;它所关切的心理现象不再是需要匮乏而引起的各种心理、生理病症,而是人作为价值存在的超越性追求和自我实现的受挫所酿成的“超越性病状”(meta-pathology)或“灵魂病”。〔157〕质言之,它的本旨不是需要的满足,而是存在的价值。
什么是“存在的价值”?马斯洛首先说明了“存在”的意义。在他晚年的作品中,他特别解释了《存在心理学探索》一书中所使用的“存在”一词的含义。他指出,他使用的“存在”术语有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