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8.3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伦理学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正对基本动机理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人的基本需要,它在某种程度上是先天给定的,而与它们有关的行为、能力和情感却是后天获得的。因而它们不是纯本能的,而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学习因素之综合的似本能系统。马斯洛说:“我们主要的假说是:人的欲望或基本需要至少在某种可以察觉的程度上是先天给定的。那些与此有关的行为或能力、认识或情感则不一定是先天的,而可能是(按我们的观念)经过学习或引导而获得的,或者是表现性的。”〔134〕

第六,马斯洛具体论述了高级需要与低级需要的特征和关系。这一论述含16个论点。简明起见,我们将其概述如次:(1)从种系或进化上看,高级需要出现较晚,低级需要则较早;(2)就个体而论也是如此;(3)需要愈高级,对纯生存维系就愈不迫切;(4)生活水准愈高,生命体的生物效能愈佳;(5)从主观来讲,高级需要也不如低级需要迫切;(6)“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在生活的丰富感”;(7)追求高级需要的满足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健康趋势;(8)高级需要的满足需更多的前提条件;(9)其实现亦需更好的外部条件;(10)经过高低级需要满足的人往往认肯前者的价值更高并愿为之忍受和牺牲低级需要;(11)“需要层次越高,爱的趋同范围就会越广”;(12)需要越高,就越少自私或越能产生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13)高级需要的满足比低级需要的满足更接近自我实现;(14)“高级需要的追求与满足导致更伟大、更坚强以及更真实的个性”;(15)需要层次愈高,心理治疗就愈容易、愈有效;(16)“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部位化、更可触知,也更有限度”〔135〕。

从动机的16个命题→基本需要五层次系统→基本需要之系统作用的基本规律和原理→满足需要的基本条件→基本需要的似本能性质及其与本能之区别→高低需要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论述,构成了马斯洛基本动机—需要理论的逻辑演绎图式。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系统的理论范型,其中的许多论证有较充分的经验科学论据和材料证明,因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其合理性。问题在于,马斯洛对需要满足的社会方式的论述只限于一般心理学的界定,没有能更进一步对其做出具体历史的解释。在这一点上恰恰显示出马斯洛与马克思关于人类需要理论的重大区别。可以说,两人同样关注人类的基本需要及其满足的客观事实,但马克思从不泛谈人的需要,更不是把它简单地归结为人性之自我实现的概念范畴。相反,他更注重也更深入地探讨了人类基本需要获得具体满足的特殊社会历史条件,以及不同性质的社会条件下人的需要形成与满足的不同历史特征和社会文化特征,因而具备更科学的现实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精神。而马斯洛关于人的基本需要的理论在根本上还只是限于心理学范畴的一种动机理论,缺乏广阔的社会文化透视。

而且,就马斯洛需要—动机理论本身来说,也还留有许多尚待充实的地方。例如,关于人的基本需要作为行为动机的内在转化机制,马斯洛还没有充分论述需要如何直接成为动机的。严格地说,需要本身还只是一种主观愿望,而动机虽属主观范畴,但却是已进入行为过程(通常被视为行为发生的起点或起因)的一个阶段,两者关系密切,却并不是一码事。此外,人的需要是广泛的发展的,它不仅随个人的成长而变化,而且也随外部环境或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马斯洛自己在后来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存在心理学探索》等著作中又提出了一种“超需要”和“超动机理论”。尽管如此,以需要规定行为动机的做法仍有很大局限。

18.3.4 自我实现理论

“自我实现”是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标志,也是其伦理学的核心。从逻辑上看,它既是马斯洛基本需要—动机理论的最高层次,也是其整个心理学和伦理学的最高价值目标。

马斯洛对自我实现问题的探索最早肇始于他的研究生时代。据他本人讲,最初思考这一问题的动因是他的两位教师所表现出来的卓尔不群的优秀品格。他们为何如此优秀?马斯洛心底发出了这样的疑问。随着他渐次转向人本心理学研究,最终确立了这样一种信念:人类是一种拥有无限发展可能或潜能的存在,优秀个人的产生是最大限度地实现其自身潜能的结果。由此,他找到了与弗洛伊德的“病态人”完全不同的研究起点,这就是把优秀的个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既然我们把心理学作为消除人类缺陷并使人达到幸福的科学,就不应消极地研究人,或只把眼光盯在少数劣者的身上。相反,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研究人,探索人最大的发展可能。比如说,如果我们要研究人究竟能跑多快,就该以获奥林匹克运动会金牌的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而不应以双腿残疾的人为研究对象。同理,假如我们想知道人类精神成长、价值成长和道德成长的最佳可能,则“只有研究我们最有德性、最懂伦理或最圣洁的人才能有最好的收获”〔136〕。这也就是探索“人性能达的境界”,为人的完善和发展指明道路。

什么是自我实现?马斯洛首先通过实例调查和归类总结出自我实现者的个人品质,包括优秀的和缺陷性的。他将历史上的伟人和名人归为完全类型(如林肯、爱因斯坦等人)、不完全类型(如伯特兰·罗素等人)和潜在性类型(如马丁·布伯等人)三类,将他们的优秀品质概括为14个方面:(1)对自我、他人和自然的积极接受态度;(2)自发性、坦率、自然;(3)以问题为中心;(4)超越独立的特性;(5)自主性,对文化和环境的独特性,意志;积极的行动者;(6)欣赏的不断更新;(7)神秘经验,海洋般的感情;(8)社会感情;(9)自我实现的人际关系(更深厚、深刻、广泛、更融合崇高);(10)民主的性格结构;(11)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12)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13)创造力;(14)对文化适应的抵抗或曰超脱文化之习惯的力量。

然则,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自我实现者也不是完美无瑕,他们也有其固有的品格缺陷,这表现在:(1)“无情”,马斯洛又称之为“一种外科医生式的冷静”;(2)坚强的性格,即“不太为舆论所左右”;(3)社交的不适和不热衷;(4)过于仁慈、怜悯而失措(如误婚等情况);(5)有时也有罪恶感、焦虑、悲伤、自责和内心冲突等情态发生。〔137〕

在上述实例归类分析的基础上,马斯洛对自我实现作了如下定义:“‘自我实现’这个术语……强调‘完美人性’,强调发展人的生物学上的基础本性,因而这个术语对于整个人类是标准的(在经验上),而不只是对于特定时间和地点的人是标准的。也就是说,它与文化的相关是较少的。‘自我实现’遵循生物学上的命运,而不是像‘健康’和‘疾病’通常那样遵循历史的专断和文化地域的价值模式。另外,它也具有经验的内容和操作的意义。”〔138〕又说:“我们可以把自我实现定义为一种插曲(episode)或一种迸发(spurt),在这种迸发中,这个人的能力以特别有效的和剧烈快乐的方式一起到来了,这时,便是更多整合而较少割裂的,对体验是更坦率的,更有特异性的,更完全表现或自我的,或充分运行的,更有创造性的,更幽默的,更超越自我的,更独立于他的低级需要的,等等。在这些插曲中,他更真正地成了他自己,更完善地实现了他的潜能,更接受他的存在核心,成了更完善的[人格]。”〔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