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3.3 杜威的道德工具主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0〕 [法]J-P. 萨特著:《辩证理性批判》,英文版,113页。

〔351〕 限于篇幅,兹不赘述,请参见拙著:《萨特伦理思想研究》,第五章。

〔35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46卷(上册),1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53〕 参见[丹麦]克尔恺郭尔著:《日记》,见[美]R. B. 温编:《简明存在主义辞典》,英文版,51页。

〔354〕 [美]F. 科普斯顿著:《现代哲学》,英文版,203页,伦敦波因斯-欧茨出版公司,1956。

〔355〕 参见[美]托夫勒著《预测与前提》一书。

〔356〕 详见[奥]S. 弗洛伊德著:《弗洛伊德自传》,74~75页,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357〕 [美]C. S. 霍尔著:《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10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58〕 有人认为应以1908年复活节在萨尔茨堡召开的第一次精神分析讨论会为标志。此见不确,因为此会议还只是一次预备性会议(由布罗拉(Bleuler, 1857—1939)提议)。虽然出版了专业刊物《精神分析和精神病理学研究年鉴》,但毕竟未曾有过正式的确认,也未曾宣布成立协会。而1910年的第二次会议(由弗伦茨(Fereczi)提议),则基本完成了这些学术程序。该会议在弗洛伊德的亲自提议下,由荣格担任了第一任协会主席,并正式出版了会刊《精神分析中央学报》(Central Journal For Psycho-Analysis)(由阿德勒和斯特克尔负责)。参见[美]C. S. 霍尔著:《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64~68页。

〔359〕 车文博先生所持之见近似。参见车文博:《新弗洛伊德主义述评》,载《光明日报》,1989-06-12。

〔360〕 [奥]S. 弗洛伊德著:《弗洛伊德自传》,3页。

〔361〕 [美]C. S. 霍尔著:《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9页。

〔362〕 [美]B. 纳尔逊编:《论创造力与无意识》,“火炬版前言”,10页,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363〕〔364〕 [奥]S.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8~9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65〕 [奥]S. 弗洛伊德著:《梦的解析》,55页,台北,台湾志文出版社,1973。

〔366〕 [奥]S.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61页。

〔367〕 [奥]S.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97页。

〔368〕 同上书,128~129页。

〔369〕 同上书,129页。

〔370〕 [美]B. 纳尔逊编:《论创造力与无意识》,218页。

〔371〕 [奥]S.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285页。

〔372〕 [美]B. 纳尔逊编:《论创造力与无意识》,212~213页。

〔373〕 [奥]S.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74〕 [奥]S. 弗洛伊德著:《图腾与禁忌》,94页,台北,台湾志文出版社,1975。

〔375〕 [奥]S. 弗洛伊德著:《性学三论》,见《爱情心理学》,59页等,北京,作家出版社,1986。

〔376〕 Oedipus Complex概念源自古希腊神话。Oedipus是底比斯王拉伊俄斯和伊俄卡斯忒的儿子,因神曾预言他将弑父娶母,出生后便被其父遗弃山崖。后为一牧人救起,由科任托斯王波吕玻斯收养。长大后,他想逃避弑父娶母这一天命,出外流浪。不期在途中为争道而无意中杀死自己的亲生父亲。来到底比斯后,由于他猜出了“司芬克斯”(Sphinx——即人之谜)之谜而被底比斯人拥为亲王,并娶前王之妻(也就是他亲生母亲)伊俄卡斯忒为皇后,生有四个子女。后全城邦瘟疫流行,人们诉求神谕,所得到的答复是:必须除掉杀死前王的罪人才能消灾。俄狄浦斯究其原因,才知他自己已经弑父娶母。伊俄卡斯忒知情后自缢身亡。俄狄浦斯也在悲悔之中刺瞎双眼,流浪而死。据此典故,Oedipus Complex又可译为“恋母情结”。

〔377〕 Electra Complex,亦源出古希腊神话。Electra为古希腊神名,因她恋爱自己的父亲而出名,故有“恋父情结”之译,与“恋母情结”相对应。

〔378〕 [奥]S. 弗洛伊德著:《集体心理学和自我的分析》,见《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154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79〕 弗洛伊德说:“男女性特征的截然分化始自青春期,……”见《爱情心理学》,106页。

〔380〕 同上书,106页。

〔381〕 同上书,174页。

〔382〕 [奥]S.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350页。

〔383〕 《爱情心理学》,170页。

〔384〕 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弗洛伊德与18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之间的相似性:从自然主义人性论出发,走向反文化主义的结论。

〔385〕 在弗洛伊德这里,“本能”不仅包括性本能,也包括生本能、死本能等。关于生死本能,限于篇幅,未及论述,当容另篇。

〔386〕 参见[奥]S.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5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87〕 详见上书,57~58页。

〔388〕 [奥]S. 弗洛伊德著:《自我与本我》,见《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196页,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389〕 [奥]S.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59页。

〔390〕 [奥]S. 弗洛伊德著:《超越唯乐原则》,见《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6页。

〔391〕 [奥]S.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导论新编》,60页。

〔392〕 [奥]S. 弗洛伊德著:《自我与本我》,见《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204页。

〔393〕 [奥]S.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导论新编》,52页。

〔394〕 [奥]S.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60页。

〔395〕 [奥]S. 弗洛伊德著:《自我与本我》,见《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206页。

〔396〕 [奥]S. 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60~61页。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