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30章 源源不断的麻烦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自己的努力。现在战争结束了,在美军撤离前,阿富汗女性的处境至少应该有所改善。但是,本·拉登并没有落网,这场战争到头来很有可能落得一场空。

阿富汗战事尚未结束,布什政府又开启了另一场战争。这一次,美国的目标是伊拉克独裁者萨达姆·侯赛因。这场战争完全由新保守主义者的教条而起。布什政府认为,美国应当通过军事行动推翻暴政,并借此推广美式民主,为世界造福。怀抱这样的愿望,布什下令10万美军开赴伊拉克战场。英国也派出了7.5万人的军队。由36个国家组成的“自愿联盟”(Willing of Good),共有2.7万人参战(其中,冰岛派兵2人)。萨达姆显然不是对手,不过,美国承诺的民主、幸福、繁荣也如空中楼阁,从未在伊拉克实现。

2003年过半的时候,伊拉克的情况糟糕到了极点。既然伊拉克成了“失败国家”,那么阿富汗无论如何也得坚强幸福起来。布什政府原本认为,推翻塔利班后,阿富汗会自愈。可是,到2003年底,美国政府却不得不接过重建阿富汗的任务。至少,他们要保证一部分阿富汗女性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保证民主政体得到巩固,让阿富汗出现恢复的迹象。

2002—2003年,美国在阿富汗的战争开支达到350亿美元。[3]相较之下,用于人道主义和紧急援助的规划资金仅有8亿美元,而用于长期重建的项目资金不到这一数字的十分之一(约6400万美元)。直到2004年,重建和发展项目的资金才开始有所增加。[4]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在向阿富汗提供帮助。其中一些资金直接由捐助国政府部门提供,大多数资金则来自政府雇佣的私人公司或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属于私人性质,需要依靠公众捐款和私人捐助维持运营,美国一般称之为非营利机构。在阿富汗活动的非政府组织中,既有“和平之根”(Roots for Peace)这种致力于排除地雷的组织,也有自冷战初期以来一直在亚洲从事发展工作,服务于美国外交战略的“亚洲基金会”。许多非政府组织规模不大,成员多是本地人,他们在巨大的困难中斗争。2003年以前,喀布尔的300多家非政府组织聘请的员工有近万人。到2006年,这个数字达到了1.6万人。[5]

事实上,77%的重建资金完全绕开了阿富汗政府。2009年的一份报告指出,这些资金通过非政府组织、私人企业和外国政府直接投入到重建中,而不是通过阿富汗政府。[6]所以,重建计划再成功(有些项目确实收入颇丰),也无助于阿富汗新政府树立威信。许多阿富汗人甚至觉得,政府就是局外人,根本毫无用处。

外国规划的这些建设项目理论上可能是合理的,但事实上,这些项目是被他人的利益所驱使的,而且很多项目匆匆上马,根本没有经过认真论证(2004年,布什与卡尔扎伊都面临连任竞选,个中因素显然影响了某些项目的时间表),执行也很不到位。

阿富汗北部一条连接萨尔普勒省(Sar-e-pul)与希比尔甘市(Shiberghan)的公路,反映了阿富汗重建面临的一大问题。公路建成后,可以大大缩短两地往来的时间,对贸易有巨大推动作用,相关的构想应是很好的。不过,沿线居民却少有机会前往省会,汽车一类的交通工具在农村也远未普及,他们即便进城,通常也是步行,由驴子驮运货物。因此,更好的路况也无助于缩短村民的脚程。不过,新的公路总比村民们几十年来修建、维护的土路要好,那种土路一到夏天,不是尘埃漫卷,就是一片泥泞。

为了保持路面干燥,公路采用填石路基。但是,由于前期的调查工作太过仓促,设计方根本没有综合考虑道路的整体坡度,造成某些路段又高又陡,像一道水坝,而一些必要的位置甚至没有涵洞,导致水在地势低洼处汇聚,变成了水池。村民担心水会使土壤变得松软,从而导致他们的棚屋倒塌。于是,他们扛上工具,在公路上挖出一道又一道的排水沟。这就破坏了公路的全部用途,因为这些水沟让汽车难以跨越。警察逮捕了“破坏”公路的村民。[7]这条公路确实在农民和政府之间建立了一种互动关系,可是这个政府似乎并不想为阿富汗人做主。

早期美国人试图进行的最大、最有魄力的重建工程,是对坎大哈到喀布尔的公路进行全面整修。战争期间,坎大哈-喀布尔公路已经破败不堪,路面必须完全整修。坎大哈与喀布尔是阿富汗的两座主要城市,人员、商贸来往异常频繁。工程完成后,两地间的通行时间可以缩短到原来的三分之一。但是,工程造价不菲,而且同其他由美方提议、主导的重建项目一样,坎大哈-喀布尔公路的大部分预算都花在了美国,毕竟这些工程必须经过美国国会审批,国会议员又必须为各自的选区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发展。若不如此,他们可能会输掉下一次大选。因此,远在阿富汗的公路所需的物资与设备却必须在美国采购,唯有如此,美国的技术工程人员才能从中受益。[8]

阿富汗没有坎大哈-喀布尔公路重建所需的相关专家。这部分工作只能委托给美国的咨询机构,咨询机构把任务派给下级承包商,下级承包商再去寻找更下级的承包商。如此一来,66%的阿富汗重建资金其实都进了美国账户。这不是腐败,这是民主。但在另一头的阿富汗人看来,这很像在阿富汗普遍被贴上腐败标签的做法。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有部分资金的确到达了阿富汗,而且以阿富汗的标准来看,数目还不小,不过,其中的部分被支付给了在现场工作的外国专家。这些技术专家要求在阿富汗工作的薪水至少要与他们在本国私营单位所能得到的工资相当,这是合理的。不然,他们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迢迢来这里工作呢?阿富汗的工作确实涉及实实在在的风险,因此,只有提供比他们在国内更好的待遇,才能招聘到有才干的专业人士。坎大哈-喀布尔公路工程的技术顾问与工程人员,每年收入都可以达到10万乃至20万美元。此外,任何人不得强迫他们进入没有安保措施的环境施工作业。况且,阿富汗警察没有能力提供这种安全,他们的能力和忠诚都是不确定的。路易·伯杰集团(Louis Berger)一类的私人建筑公司,更愿意聘请黑水(Blackwater)或者环球安全(Global Security)等私人安保公司的精良保镖。如此一来,每天的安保费用就能达到1000美元,一年下来,一名保镖的费用就高达25万美元。

达里语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之一,但大多数美国专家对此一窍不通。而美方投资的那些民用工程所在地区更常用的是普什图语,对阿富汗的这种官方语言,大家更是两眼一抹黑。因此,翻译成了工作的必需。除了负责传递信息,优秀的翻译还能为美国人化解一些文化难题。此外,翻译人员的英语能力必须达到母语水平。因此,新保守主义者首选的援助机构——私营承包商,大多选择聘请移居海外的阿富汗人。经过面试,他们可以为阿富汗境内的建筑公司、非政府机构、政府办事处与美国军方提供翻译服务。

一天,一家上述这样公司的招聘人员突然打来电话,让我大吃一惊。我表示自己不会普什图语,而这是那份工作需要掌握的语言。没想到,对方请我放宽心,说:“您的普什图语已经很好了。”她的安慰反而让我大惑不解。要知道,本人的普什图语水平仅限于会表达“我不会普什图语”的意思而已。

然而,对方请我先了解相关的待遇再考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