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5章 Delaroche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看着查理一世遗体的克伦威尔》

保罗·德拉罗什

听说素养很高的路易十六很喜欢休谟的《英国史》中查理一世失策和处刑那几个章节。路易把查理作为自己的反面教材,但暗中的预感最终也没能让他避免悲剧的命运。



两位国王


千万别小瞧“预感”这东西,它就像从心底的沼泽中涌出的气泡一样,是一种警钟。听说素养很高的路易十六很喜欢休谟的《英国史》中查理一世失策和处刑那几个章节,曾反反复复读过好多遍。他担心自己是否也会重蹈覆辙……路易把查理作为自己的反面教材,与革命派妥协,但暗中涌上心头的预感最终也没能让他避免自己的悲剧命运(请参见拙作《王朝物语 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

这两位国王跨越150年的时空,生于不同国家,却有不少共通之处——原本二人都与王位无缘,他们花在自己兴趣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超政治,都缺乏作为领袖人物的能力,无法解读时代走向,父债子还,政治联姻所娶的异国王后都让问题更复杂化,等等。

但他们之间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查理让他的妻子流亡他乡,因此救了她一命,儿子复辟重新戴上王冠。而路易没有做出那样的选择,结果妻子被杀,他的弟弟复辟了王朝。于是,查理一世王后的名字被人遗忘,而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却在历史书以外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选择新娘


查理的父亲詹姆士成为英国国王是在他三岁的时候。之后,他就一直生活在英国的宫廷里。当时他有一个比他大六岁的非常优秀的哥哥,所以他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加上他幼时生病(有人说是脊髓灰质炎),腿脚有些不利索,长得也又小又瘦,还有些口吃,所以没有人对他抱有任何期待。也许正因此他变成了一个非常固执的小孩。

在他12岁时,一切发生了转机。王子的哥哥提福斯突然病故,虽然查理对继承王位并没有多大兴趣,却不得不作为继承人被拉到众人的视线中。詹姆士一世对这个小儿子重新开始进行帝王教育,把他的王权神授论硬塞进查理的脑中,同时也开始为他寻找可以托付王朝的未来王后。但是,王家的联姻并不容易,毕竟王子和公主也只是有限的那些人。查理在20岁之前没能定下姻亲。

当时英国的政治状况与伊丽莎白一世相比已经有了天壤之别。处女女王因为憎恨天敌腓力二世而支持荷兰。但到了17世纪,荷兰这个新兴之国迎来了海洋贸易的黄金时代,成了英国出口业上的竞争对手而使两国关系恶化。相反,英国和西班牙、法国结束了无意义的战争而加强了团结。

和曾经的敌国友好地缔结良缘是一个上上之策。英国先向西班牙求婚(腓力四世的妹妹),未果。于是他们又和法国交涉,幸运的是这次成功了——波旁王朝始祖亨利四世和王后玛丽·德·美第奇(出身于意大利富豪之家美第奇家族)的小女儿——亨利埃塔·玛丽亚,她的哥哥就是后来的路易十三,姐姐是腓力四世最初的王后。从这里开始,关系就有些复杂了,亨利埃塔是后来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姑姑。她姐姐的女儿又成了路易十四的王后(表兄妹成婚),所以亨利埃塔又是路易十五的高祖姑母。

查理和亨利埃塔的结婚仪式是在订婚后的第二年。詹姆士一世在婚礼前突然离世。1625年,25岁的新国王查理一世即位。数月之后,英国王宫迎来了这位异国新娘。

这里一定会有人产生这样的疑问:

英国是以国教会为中心的新教国,为什么要娶天主教国的公主做王后呢?

关于这一点,法国在宗教立场方面也并非一心一意。亨利四世有个外号叫“在天空翻筋斗的亨利”,足见他在宗教问题上的不坚定。他本是新教徒,后来转入天主教,不过人们都觉得那是他为了平定法国的一时之举(但后来他又被天主教派所暗杀),难怪会有人质疑天主教国苏格兰出生的查理了。不管怎样,这两位国王都是选择了尊重大部分国民宗教信仰的道路。按照这个标准来说,法国算天主教国,而英国则算新教国。

亨利埃塔受意大利出身的母亲的影响,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天主教徒。这场联姻从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亨利埃塔的天主教信仰不许遭到任何干涉,得为她在宫殿里建造一座特别的礼拜堂,允许她做“弥撒”(天主教的一种仪式)。这些要求都意见统一后,他们的婚姻才被同意。

虽然这场婚姻在财政上(亨利埃塔带来一大笔嫁妆)和政治上,对于英国来说都算不错,但在宗教方面却是一步坏棋,给国王的人气上抹上了一层阴影。性格强悍的亨利埃塔把让英国重新转变为天主教国当作一己之任,并且毫不隐讳地把这种想法堂而皇之地表现在众人面前,这引起了诸多不满。人们对于她那种自以为来自一级大国的傲慢态度,还有永远都记不住的英语,都频频蹙眉。而且她还跟在革命战争中的梵蒂冈和法国等请求军事支援,这些都让人们更加讨厌她。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夫妇二人倒是伉俪情深,还生下了九个孩子。



与议会的对立


也许是国王和王后在审美方面心灵相通,亨利埃塔在宫廷里万事都走法国奢华优雅的路线,而查理则是艺术大师们的大赞助人,一年在宫廷里要上演将近三十出戏剧。他还大力支持莎士比亚之后的众多作家。在美术方面,他让佛兰德斯的鲁本斯在怀特霍尔宫殿内的国宴厅里画了天顶画,跟意大利的贝尔尼尼订购了上半身的雕像(因被烧毁已不存在)。

比起这些单纯的订购,最了不起的是他三顾茅庐请来了佛兰德斯的凡·戴克作为自己的首席宫廷画家。这应该算是他最大的功绩了吧。年轻俊朗的凡·戴克来到这个美术发展中国家,让肖像画从此增添了前所未有的故事性和微妙神韵,给英国画坛带来了决定性的影响。《查理一世的三面像》虽说是为了给贝尔尼尼的雕刻所做的画稿底样,但正因为经历过艺术之都罗马爱好者们的鉴赏检验,从中能看出这幅画稿底样透出的凡·戴克的功力:衣着的质感,色彩上微妙的变化,手部的表情,更关键的是从画中我们能感受到查理作为一国之君与生俱来的那种威严感以及一种忧郁的艺术家气质。虽说这幅画可能在很大程度上美化了他,但没有凡·戴克,就绝不会有这样一幅查理画像。


鲁本斯画的国宴厅的天顶画


有趣的是,在同时代的西班牙也有这样一对主仆。与凡·戴克同年出生的委拉斯凯兹,受到腓力四世的大加赞赏,而腓力四世与查理一样在政治上毫无建树。委拉斯凯兹用他天才的画笔为后世画下了黄昏时刻的西班牙哈布斯堡宫廷。在查理一世被处斩后,他大部分的美术收藏品都被革命政府给拍卖了,而买入那些意大利绘画杰作的正是这位腓力四世(凡·戴克的最高杰作《狩猎场上的查理一世》最后也是被法国得标)。


《查理一世的三面像》,凡·戴克,1635年


闲话到此为止。

也许是查理一世在宫廷生活上的过分奢华惹了天怒,在他治国十年之后,恶劣天气、歉收、暴动频频发生。大臣们看到国库的缩减非常担心,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