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一部 都铎王朝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章

Holbein

《大使们》

汉斯·荷尔拜因

当我们靠近画面,从右上角或左下角斜着看过去时,可以在地上看到一个骷髅(死亡的象征),画中每个物件也都包含着各自的意义。



宗教问题


以路德提出的关于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1517年)为发端,一场宗教改革的疾风暴雨席卷欧洲。这场运动也影响到了画家们。当时最大的后台就是教会,举着反对天主教(正统教会)旗帜的新教徒们(提出异议的人)基本上是不承认教会内的圣像和圣人画像之类的。所以,新教国家里的画家们面临着订购数量急剧减少的艰难处境,住在瑞士的德国人汉斯·荷尔拜因就是其中之一。当时,他的这幅画激活了如沙漠般的英国画坛。

汉斯·荷尔拜因给人文学家伊拉斯谟画过肖像,经由这位大师的介绍来到伦敦之后,又得到了效力于亨利八世的大法官托马斯·莫尔的庇护。不久之后,他又获得国王的青睐,开始作为宫廷画家为众多王室成员和大臣们画画。当时英国宫廷的样貌能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今天这些人的眼前,毫无疑问多亏了这位杰出的肖像画家。

《大使们》创作于1533年,画的是受命于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肩负重任来到伦敦的两位大使。这幅画作为“视觉陷阱”是非常有名的。当我们面对这幅画面精致、充满现实感的油画时,目光就会不自觉地看向那个仿佛冷不防从旁滑入的不明所以的物体。这是远近法中把画像极度扭曲的一种画法(歪像画法)。当我们靠近画面,从右上角或左下角斜着看过去时,可以在地上看到一只骷髅(死亡的象征)。这种异化效果的冲击力是极大的,更成了这幅作品中一个强烈的点缀部分。


《大使们》,汉斯·荷尔拜因,1533年,橡木板油画,伦敦皇家美术馆,207厘米×209.5厘米


画中的每个物件都包含着各自的意义,让我们来一一进行解读。

从左边站着的骑士丁特维尤拿着的短剑上的数字,我们可以知道当时他是29岁。右边主教塞尔维把胳膊支撑在一本书上,上面的数字显示那时他是25岁。他胳膊上方的日历上显示着当天的日期——1533年4月11日。另外,中间架子上的天体观测仪、三角规、地球仪、数学书等,都显示了这二人具备高等学历。

然而,象征“调和”意味的弦乐器鲁特琴上的琴弦为何如此松弛?鲁特琴的黑色琴罩也掉落在了地面上。在那本翻开着的路德翻译的德文版赞美歌集书上,可以看到天主教使用的歌曲乐谱。地面上的马赛克花样是威斯敏斯特教堂地板的复制品图案;这座建于中世纪的天主教堂,如今正在慢慢改变。另外在画面的左上角,从绿色窗帘的缝隙中可以瞥见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

这些都暗示了这两位大使的访英目的。因为当时亨利八世向罗马教皇申请和王后离婚却遭到拒绝,于是准备和梵蒂冈断绝关系。一旦那样,欧洲“和谐”的局面就会被打乱,天主教国会越来越少,法国也许将被新教国家所包围。法国国王意识到了这种危机,所以希望亨利八世能打消离婚的念头。

当然,荷尔拜因是知道这一切的,但他更了解亨利八世。这两位优雅的法国官员、年轻的知识分子绝不是那个态度强硬、身高超过一米九的巨汉亨利八世的对手,他不但会殴打大臣,还会大声恫吓拜见者。他们的任务应该会以失败告终吧。画家把他感受到的完完全全传达给了我们这些观画之人。而事实也的确如此。



一箭双雕的宗教改革


创立都铎王朝的亨利七世娶了“消失了的少年们”的姐姐做王后,他们一共生育了八个孩子,其中四个夭折,有两个儿子存活。长子亚瑟虽然体弱多病,但为了巩固王朝基石,15岁时就匆忙成婚。对象是西班牙的阿拉贡的凯瑟琳(16岁),她带来了一笔丰厚的嫁妆。

仪式举行半年后,在夫妻二人没有圆房的情况下,亚瑟就因病去世了。一般像这样只是挂名的王太子妃会回到自己的故乡,但亨利七世不想返还那笔嫁妆,所以强行留下了凯瑟琳。不久之后,亨利七世的王后也因病离世,这正中他的下怀,他开始策划把凯瑟琳娶作自己的第二任妻子。但此举遭到西班牙方面的强烈抗议,亨利七世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于是,亨利七世让成为新王子的次子亨利与之成婚,而这需得到梵蒂冈方面的特赦。

为什么说需要特赦呢?那是因为在《圣经·旧约》中,记录着弟弟娶兄弟的妻子是一件非常污秽之事。在那样一个宗教完全凌驾于世俗之王的时代里,这件事是不被允许的。但当时梵蒂冈的势力已经日薄西山,新教国家如雨后春笋般诞生,所以他们不得不屈服于边境上的这个二流国家——英国的要求。于是,亨利和比他年长六岁的凯瑟琳定下了婚约。

1509年,父王去世后,亨利八世加冕为王。据说他和妻子一直关系和睦,如果他们诞有儿子,也许英国的历史就会被大大改写一番了。命运就如同下棋一样,这次命运棋子的走动实在是又讽刺又令人费解。凯瑟琳几度怀孕(据说有六七次),但每次不是胎死腹中就是中途流产,存活下来的只有女儿玛丽一人,后来凯瑟琳也无法再怀孕了。

英国当时还未使用《萨利克法典》(只有男子才有王位继承权的法律),所以作为西班牙伊莎贝拉女王女儿的凯瑟琳,理所当然地以为只要让女儿玛丽继承王位就行了。但是,她越想这样说服丈夫,亨利八世就越是想要一位王子。也许是出自对都铎王朝的开创不够名正言顺的一种自卑感,还有他单方面对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当时已经有三个儿子)抱有一种敌意的缘故吧。

这时,安妮·博林登场了。她是法国宫廷中一名充满魅力的教育女官,但在西方历史中常常把她写成恶女。安妮看尽了亨利八世是怎样玩弄女性又喜新厌旧的,所以她坚持只有让她成为王后才肯嫁给他。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亨利八世越被拒绝,就越成了欲望的俘虏,他坚信年轻的安妮一定能给他诞下王子。于是,他提出要和凯瑟琳离婚。

但是,天主教是不允许离婚的。于是,亨利八世自私地提出,自己和兄长妻子的这段婚姻本就无效。梵蒂冈没有同意,不,是无法同意,因为此时已与20年前的情况迥然不同。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以破竹之势统治了欧洲大部分地区,梵蒂冈也不得不对他言听计从。而这位查理五世正是凯瑟琳的外甥。

无计可施的亨利八世想出的新主意竟是与梵蒂冈断绝关系。他也并不是从罗马天主教转投入路德派,典礼等还是几乎依照原样进行,他制定了英国国王兼任教会首领的《至尊法案》。就在《大使们》这幅油画创作的第二年,英国国教会诞生了。

亨利八世为了离婚,和安妮再婚,仅凭一人之力强行推行了“宗教改革”,真是一箭双雕——以后一旦厌倦了王后,他就能轻松离婚。他还取缔了国内近600家不臣服于自己的修道院和教会,没收了他们全部的土地和财产。王室因此更加富有滋润,而他也借此削弱了其他有权势的贵族们的力量,建立了绝对王权。


《安妮·博林》,画家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