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9章 Repin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伊利亚·列宾

俄国屈指可数的画家列宾笔下的,最底层的劳动者们。我们仿佛可以听到画面里传出呻吟般的合唱《伏尔加船夫曲》,以及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伊利亚·列宾


1870—1873年,油画,俄罗斯博物馆,131.5cm×281cm



被践踏的人们


俄国屈指可数的画家列宾笔下的最底层的劳动者们在画中劳作着。我们仿佛可以听到画面里传出呻吟般的合唱《伏尔加船夫曲》,以及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现代的我们很难想象纤夫是什么样的工作。大概有人会误以为是将船引向码头,或者移动搁浅船只的工作,其实不是这样的。在没有动力的时代,船在河流上航行,往下游去的时候是靠帆借风力航行,无风时也可以顺流而下,但是要逆流而上,就只有靠马或人拉。

纤夫们身上都套着用皮或布制成的宽带子,拉着船在岸边走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时间。这样的劳动真是太残酷了。

远处可以看到蒸汽船,暗示帆船的时代已经结束。但是对俄国的船主来说,用人更便宜。有农奴,还有因为欠债而外出赚钱的农夫、逃亡奴隶等,贫民要多少有多少。他们可以尽情地购买劳动力,用完就扔掉。当时有几句谚语:“还不上钱就得去伏尔加河”,“马儿套颈圈,纤夫套绳索”,“拉纤拉到墓穴挖好”。

这些人只是因为出生在阶级的末端,就要遭受压榨和践踏。他们到处碰壁,完全看不到出口……



继续恐怖政治


亚历山大一世去世后,继承皇位的是比他小19岁的弟弟尼古拉一世。尼古拉和他的哥哥一样身材高大(190厘米),容貌端正。与哥哥不同的是,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专制君主,奉行的是恐怖统治。他认为正是亚历山大的宽松政治使得叛乱者逍遥法外。他炯炯有神的双眼,仿佛可以看穿一切,令人不敢正视。他去霍乱流行的地区视察时,人们比害怕霍乱还要害怕他。他在位时期被称为“最黑暗的时代”。

加冕不久便发生的贵族叛乱(十二月党人起义)也使尼古拉变得更加强硬。在先帝时期参与拿破仑战争的年轻军官们看到了欧洲的先进,深刻地认识到祖国落后的现状,特别是与奴隶制度无异的农奴问题。他们站起来提出打倒专制,建立共和制。


《尼古拉一世》弗朗茨·克吕格绘,1852年


这和曾经支援美国独立战争的法军青年,将自由、平等这些新大陆的思想带回祖国,最终发展出革命的浪潮何其相似(参见《12幅名画里的波旁王朝》)。

尼古拉粉碎了十二月党人起义,他亲自审问嫌疑人,处死了五个主谋,将牵连的120多人流放到了西伯利亚。此后,他进一步加强了对知识分子和自由主义的压制,并剥夺了大学的自治权。经常有人提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历,来说明他施虐狂的一面。


描绘十二月党人起义的画。创作年份不详


——27岁的新锐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因为加入了一个社会主义圈子,遭到逮捕并被判处死刑。在一个严寒的黎明(陀思妥耶夫斯基后来讲述当时的震惊:“并不记得有没有感觉到冷。”),他和20个同伴被人从牢里押走。神父要求他们忏悔,最后在行刑队面前被绑在木桩上。就在他们准备迎接死亡的时候,骑快马而来的使者宣布了沙皇的恩赦,将他们减刑,流放西伯利亚。但是,这一切都是尼古拉一世为了折磨那些不法之徒的表演,实际上从一开始他就决定了流放他们(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西伯利亚生活了5年,导致宿疾癫痫恶化)。

年轻的政治犯和有自由主义倾向的学生一个个被流放,去开发西伯利亚。“去西伯利亚的路啊,撒满了白骨,浇满了鲜血,回荡着死亡的呻吟声。”——肖斯塔科维奇的歌剧《姆钦斯克县的麦克白夫人》中的老囚这样唱到。作曲是在20世纪,故事却是发生陀思妥耶夫斯基流放的时期,也就是“最黑暗的时代”。


《逮捕思想犯》弗拉基米尔·马科夫斯基绘,1879年


但是,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在罗曼诺夫王朝的历史上,流放至西伯利亚的队伍从来没有断过。我们感到尼古拉一世的时代特别黑暗,只不过是因为有人把他在位时的这段黑暗讲了出来吧。

无名的罪犯、逃亡农奴,偶尔还有在政治斗争中败北的贵族,他们没有机会发出声音,但是现在许多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知识分子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亚。事情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发生在他们的同伴身上,他们才深切地感到这不是别人的事。年轻人在流放地勇敢地发出了声音,更多的同伴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唱和。反政府的小册子在暗中印刷,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

这也说明,国民整体的识字率乃至知识水平终于有了提升。与此同时,俄国——尽管政治和社会依然黑暗——仿佛从漫长的睡眠中忽然醒来一般,艺术一齐冲破冻土,绽放开花。俄国文学(屠格涅夫、果戈理、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俄国音乐(穆索尔斯基、鲍罗丁、柴可夫斯基)、俄国绘画(克拉姆斯柯依、苏里科夫、列宾)这条水量丰沛的大河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向欧洲逆流的。特别是俄国文学,很快就作为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得到了承认。



俄国,不足为惧


尼古拉一世在位30年的后期,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他以保护东正教徒为借口,攻入了土耳其,到这一步还好,但是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站在了土耳其一边,这就决定了俄国的失败。

这也是媒体第一次积极地参与战争并发挥作用。和护士南丁格尔同行的《泰晤士报》记者,极力宣传俄国企图从土耳其开始下手,成为整个欧洲的专制君主(虽然没有言中,却也八九不离十。尼古拉自认是“欧洲宪兵”),取得了舆论的支持,增加了捐款和志愿兵。

这次战败使俄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充分暴露了俄国产业的落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是克里米亚战争20年后的现实!)。海军只有帆船,在黑海的海战中,根本不是具备蒸汽动力的联合舰队的对手。俄国失去了叶卡捷琳娜二世好不容易弄到手的黑海,也失去了亚历山大一世在拿破仑战争中建立起的对欧洲的影响力。

俄国,不足为惧。欧洲各国的共和主义运动从此再也不担心俄国的介入,大刀阔斧地展开了。

尼古拉一世在战败半年前的1855年因肺炎病逝,参与战后处理的是他的嫡子亚历山大二世。他在皇太子时期就进行了历代首次西伯利亚视察,后来被称为“解放皇帝”,受到了欢迎。确实,他不像他的父皇那样强硬(据说他容易激动,在别人面前动不动就哭),他希望温和地推进改革。经历了克里米亚战争,他深刻地认识到,当务之急是发展工业,将俄国变成工业国,为此就必须解放农奴,目的是把被束缚在土地的农业劳动者变成工业劳动者。

亚历山大二世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