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8章 George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亚历山大一世》

乔治·达维

从英国肖像画家达维画的这幅穿军装的亚历山大像里可以看出,他的魅力来自他苗条的体型。拿破仑曾经称赞他完全可以说是巴黎的时髦人物。内涵就另当别论了。



《亚历山大一世》

乔治·达维


1824年,油画,艾尔米塔什博物馆,238cm×152.3cm



战后处理,各国钩心斗角


“大会不行动,大会在跳舞。”

——有人这样揶揄“维也纳会议”。这场重要的国际会议,是为了决定如何改写拿破仑流放后的欧洲地图而召开的。因此,各国的想法彼此碰撞,会议迟迟没有进展。会议从1814年9月18日开始,竟然到翌年6月9日才结束,签订条约(如果不是这期间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不知道还要拖到什么时候)。华丽的哈布斯堡之都维也纳每晚都在举办宴会和舞会。在旁人看来,各国首脑都在无忧无虑地跳舞玩乐,但在幕后,间谍、贿赂、背叛愈演愈烈。

维也纳聚集了一百多个国家的君主和外交官,但是直到最后也没有召开全体会议。因为在此之前,俄国、英国、法国、普鲁士、奥地利五大国早已完成了战后处理,决定了自己的分成,让其他国家同意才是维也纳会议的真正目的,所以很难轻易地让所有人信服。而且本来已经达成共识的大国之间也在暗中行动,一有机会就会抢功或阻挠,以增加自己分得的领土。


维也纳会议的情形


法国虽然是战败国,但是谋士塔列朗精明强干,他让世界承认错不在法兰西王国,而是在拿破仑个人,成功地实现了波旁家族复辟。在法国革命中被斩首的路易十六的弟弟普罗旺斯伯爵从逃亡之地回国,理所当然地登上了王位,称路易十八。亚历山大一世自认在拿破仑战争中起到了阿伽门农(特洛伊战争中的希腊军统帅)的作用,所以对路易十八不知感恩、傲慢至极的态度十分生气。令他更为气愤的是连塔列朗都早早地忘记了感激之情。



强悍的谈判对手


作为主办国代表,担任议长的奥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也是一位与塔列朗不相上下的谈判高手。4年前,将玛丽·路易丝当作贡品献给拿破仑就是由他促成的。他现在若无其事地背负着哈布斯堡家族,前来阻止俄国扩大势力。但是,年轻的亚历山大也没有输给他,他暗中与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合谋,两人达成共识分别将波兰和萨克森据为己有。亚历山大余暇时在舞会上跳着华尔兹,品尝着维也纳美食,在女性当中颇有人气,可见祖母给他的附带严格肉体锻炼的帝王教育成果不小。

从英国肖像画家达维画的这幅穿军装的亚历山大像里可以看出,他的魅力来自他苗条的体型。拿破仑曾经称赞他完全可以说是巴黎的时髦人物,未必完全是恭维。与100年前以粗犷的言行举止在整个欧洲卷起旋风的彼得大帝不同,亚历山大是新时代的俄国人,语言和态度举止完全法国化的俄国人——内涵另当别论。


《梅特涅》托马斯·劳伦斯绘,约1815年


1931年德国拍摄的歌剧电影《会议在跳舞》(埃里克·沙雷尔导演)讲述了维也纳的商家姑娘与亚历山大一世转瞬即逝的淡淡爱情。如此梦幻的故事,也只有在他身上才有可能。塔列朗和梅特涅都不行。



亚历山大的失态


1815年2月底,传来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本应乖乖待在厄尔巴岛的拿破仑,竟然带着兵逃走了。

法国挥舞着三色旗,用欢呼声来迎接如不死鸟一般的拿破仑。这位原法国人民的皇帝,没有发射一颗子弹,带着越来越多的支持者纵贯法国,于3月20日凯旋巴黎,威风凛凛地进入杜伊勒里宫(已经对逃命轻车熟路的路易十八早就逃到了英国)。

这个消息令正在参加维也纳会议的每一个人都大惊失色。已经不是钩心斗角的时候了。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拿破仑,必须赶快把该决定的事情决定下来。在科幻电影里,外星人打过来的时候地球人就会团结起来,然而在维也纳,即便在这样的时候也还是没有召开全体会议。不过,通过秘密会议和特别委员会,他们好歹在6月将条约拟定出来了。


《拿破仑回到巴黎》夏尔·冯·施托伊本绘,1818年


亚历山大也做出了些许妥协,接受了不把波兰完全变成俄国的领土,而是由俄国沙皇兼任波兰国王的条件,这主要是因为他对拿破仑的处置受到了指责。维也纳会议之前,在巴黎的战后处理时,亚历山大作为唯一一个打败过拿破仑的胜利者,取得了领导地位。有人主张严惩,他没有采纳,而是宽大地将地中海的厄尔巴岛作为公国交给了拿破仑,结果事与愿违。只能说他还是太小看拿破仑了。

亚历山大逼问负责监视的英国的威灵顿:“为什么会让他从岛上跑掉?”威灵顿则反问:“为什么要把他放到那种地方?”而多数人站在了威灵顿一边。亚历山大的荣光从此褪色。而且此后不久,威灵顿作为联军总指挥官,在比利时的滑铁卢与10万拿破仑军交战并取得了胜利。没有人再对败军之将宽大处理,拿破仑被流放到遥远的大西洋南部的圣赫勒拿岛,再也没能活着离开。

如果拿破仑没有逃离厄尔巴岛,搞出一个“百日王朝”,世界的历史书想必会一直将亚历山大视为英雄吧。然而事情已经发生了,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第一次打败拿破仑的不是亚历山大,而是“俄国的严冬”,最后决定性地打败他的英雄则是“威灵顿”。不但在维也纳会议上俄国的存在感变淡了,就连在西方历史上,亚历山大一世的名字,也隐没在了威灵顿的阴影里(当然,占据绝对优势的英雄传说的主人公是拿破仑本人)。


《威灵顿公爵》托马斯·劳伦斯绘,1814—1815年


回到维也纳决议。

各国都稍做让步之后达成的协议内容是什么呢?简而言之就是强调正统主义和团结合作。前者意味着维持迄今为止的君主制,后者意味着为了阻止革命,各国君主要互相帮助。这之后的世界称为“维也纳体系”或者“梅特涅体系”,但是评价不一。对于那些希望废除君主制的人来说,这不过是对自由的镇压,是推迟共和制国家成立的诸恶的根源,但是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已经厌倦战争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带来暂时的和平和秩序的可贵的协定。

也是在这个时候,瑞士作为永久中立国得到了承认。欧洲深切地感到,需要有一个任何人都可以避难的场所。这就是联邦国家瑞士的特殊性的始发点。



疯狂的屯田制度


回国后的亚历山大才39岁。他和皇后还没有男嗣,今后生下男嗣的可能性也很小。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继承王朝,他对此做何感想,因为他从未谈及,所以我们不得而知。

他认真谈论的,是神秘思想。年轻时,他对那种事情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兴趣,但从莫斯科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