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五章 21世纪的阿拉伯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让示威者占据市中心的公共空间,比如突尼斯布尔吉巴大道和开罗的解放广场,并昼夜不停地举行抗议活动,直到统治者倒台。示威的规模使阿拉伯公民有信心坚持挑战专制的统治者。阿拉伯世界各国首都的抗议者坚称,他们不再害怕他们的政府。当时的假设是,每一个发动“阿拉伯之春”起义的国家都可以重复突尼斯和埃及抗议者所取得的成功。

所有阿拉伯国家都是同质的,普适于同一个“革命”范式,这个观点被证明是“阿拉伯之春”的谬误。很快人们就发现,穆阿迈尔·卡扎菲统治下几乎完全没有国家机构的利比亚,同受逊尼派和什叶派间教派冲突困扰的巴林完全不同,巴林又同拥有悠久地方主义历史的也门不同,而也门又同阿拉维派少数族裔统治下的叙利亚毫无相似之处。2011年经历了“革命”的6个国家,在国内的限制因素和地区大国干预的共同作用下,出现了极为不同的结果:反“革命”、内战、地区冲突和跨境哈里发政权兴起。一开始的解放运动迅速恶化成困扰现代中东的最严重的政治和人道主义危机。


在突尼斯和埃及“革命”成功之后的几周内,反“革命”的力量在巴林扭转了“阿拉伯之春”的走向。

巴林的年轻人关注着突尼斯和埃及的事态发展,愈来愈兴奋。他们在“巴林在线”(Bahrain Online)上进行互动,这是一个社交媒体网站,为安全、匿名地交换政治观点提供了一个虚拟的聚会场所。到2011年,“巴林在线”已经拥有数十万用户。2011年1月26日,也就是埃及人聚集在解放广场的第二天,一位发帖人在“巴林在线”上建议:“让我们选择一个特定的日子,开始巴林的民众‘革命’。”读者们一致认为,2月14日是不二之选,因为这一天关联着这个岛国一度被拉高却又破灭的期望。11

10年前,即2001年2月14日,巴林政府就《国家行动宪章》举行全民公投,以改革的承诺平息多年来的政治抗议。该宪章承诺恢复选举产生的议会,强化1973年的宪法,并基于君主立宪制赋予巴林更大程度的民主。大量巴林民众支持宪章,公投结果显示,支持率达98.4%,彰显了王国内什叶派和逊尼派社群的高度团结。

《国家行动宪章》给人们带来的希望在一年后破灭了。2002年2月14日,统治者谢赫哈马德·本·伊萨·阿勒·哈利法(Shaykh Hamad bin Isa Al Khalifa,1999年起在位)发布命令,批准了一部专制的新宪法,该宪法设立了通过任命产生的上议院和几乎没有权力的民选议院。新宪法把巴林国变成了君主制,国家的统治者成了国王。反对派谴责这一举动是宪法政变,将执政的哈利法家族的意志强加于人民。

2002—2011年间,巴林局势紧张。虽然没有该岛国官方的教派人口数据,但普遍认为什叶派是绝对多数。在该国60万公民中,什叶派占60%甚至更高,余下的是逊尼派(巴林130万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是外国人)。巴林的许多人认为新的宪法秩序给执政的逊尼派少数带来了超过他们人口占比的收益。日益严重的不平等和对不同政见者的镇压,使得对新君主制政权的反对愈演愈烈。

到2011年1月,巴林持不同政见者的不满清单很长:一个不负责任的政府,利用教派主义分裂巴林人;腐败,统治精英掠夺国家财富,征敛土地;残酷镇压异见、审查制度;使用外国安全部队打压公民(没有什叶派在安全部队服役)。一位网友在“巴林在线”的一篇帖子中写道:“我们所有人都感到愤怒和沮丧。”2月14日被宣布为民众反抗政权弊病的“愤怒日”,组织者自称“2·14青年运动”。

就在侯斯尼·穆巴拉克下台两天后,巴林抗议者在“愤怒日”走上街头。安全部队发射催泪瓦斯和实弹驱散人群,造成一名示威者死亡,多人受伤。第二天为倒下的示威者举行的葬礼引发了新一轮的抗议,并导致另一人死亡。人群开始从城郊和村庄向首都麦纳麦行进,前往“巴林在线”网友们指定的地点,那里是巴林版“解放广场”的理想位置:珍珠广场。

珍珠广场上竖立着为纪念1982年巴林主办的海湾合作委员会会议而建造的一座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由6张弧形风帆组成,每张风帆代表一个海合会成员国(巴林、科威特、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每个桅杆上都悬挂着一颗巨大的珍珠,追溯前石油时代巴林的采珠经济。珍珠广场交通便利,位置居于中心且邻近麦纳麦附近的村庄,自然成为巴林抗议者的汇聚点。

2月15日,示威者涌入珍珠广场,高喊“和平!和平!”以劝阻警察不要向他们开枪。他们呼喊口号:“人民和土地都很愤怒,我们的要求就是有约束力的宪法。”12他们在珍珠广场扎营了两天,直到2月17日安全部队介入强行驱赶示威者,造成4人死亡,数十人受伤。不断上升的死亡人数进一步激起了抗议者的怒火,2月19日安全部队撤离后,抗议者立即涌回珍珠广场。他们了解,突尼斯和埃及的运动是在分别死了几十人和几百人之后才成功的。他们相信,他们也能通过牺牲获得合法的政治权利。政府的镇压使得抗议者的要求更加强硬。人民不再满足于改革,转而要求国王退位,即推翻政权。

3个多星期内,珍珠广场一直是巴林人民起义的神经中枢。抗议者们搭起了帐篷、屏风、临时厨房、医疗中心和演讲台,还为满足国际媒体报道“阿拉伯之春”的不竭需求开设了一个媒体办公室。人群持续在珍珠广场集聚,男男女女、逊尼派和什叶派、资深反对派政客和“2·14青年运动”参与者。狂欢的气氛毫不掩饰对王权的挑战。根据“阿拉伯之春”的脚本,这种对中心广场的公开占领直到政权倒台时才会结束。

哈马德国王和他的政府在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上存在分歧。由首相哈利法·本·萨勒曼·阿勒·哈利法亲王(Prince Khalifa bin Salman Al Khalifa,他自1970年以来一直担任这一职务,是世界上任职时间最长的非选举产生的政府首脑)领导的强硬派想要镇压。王储萨勒曼·本·哈马德·阿勒·哈利法(Salman bin Hamad Al Khalifa)与7个公认的反对运动进行了秘密谈判,提出了有可能让抗议者满意并解决危机的宪政改革方案。13巴林的海湾邻国站在了首相一边。对沙特领导人来说,巴林的起义对他们自己的统治秩序构成了生死存亡的威胁。他们认为,保守的海湾君主国中,任何一个国家发生“革命”都会威胁到所有国家的政治稳定。他们认为,在这场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的抗议运动中,伊朗施加了恶性影响。沙特人推断,如果伊朗在巴林取得成功,他们将势必鼓动石油资源丰富的沙特阿拉伯东部省的什叶派居民发起叛乱。沙特决心在巴林“革命”和伊朗在巴林的渗透这双重威胁生根蔓延之前遏制并消除它们。

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牵头进行干预,以打压珍珠广场的“革命”。3月14日,海湾国家以驻扎在沙特的海合会“半岛之盾”联合部队的名义,调动2000人的部队和150辆装甲车穿过连接沙特和巴林的25千米(15英里)长的堤道。沙特及其盟友为干预辩护,称要维护巴林主权免受伊朗威胁,这个理由也反映了这些国家自己的忧虑。哈马德国王宣布巴林进入“国家安全状态”,授权巴林政府“清空或隔离某些区域以维持安全和公共秩序”,赋予其搜查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