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五章 21世纪的阿拉伯人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人受伤。2005年11月,协同炸弹袭击摧毁了约旦安曼的3座宾馆,57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大部分伤亡者是约旦人。阿拉伯世界在处理同美国的关系时举步维艰。

同样的压力,让美国与阿拉伯人疏远,却让以色列与美国走得更近。以色列总理阿里埃勒·沙龙说服美国总统乔治·沃克·布什,美、以两国正在面对一场共同的反恐战争。2000年9月爆发的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其暴力程度到“9·11”袭击时已不断升级。伊斯兰主义组织使用自杀式炸弹袭击以色列平民,让布什总统相信美国和这个犹太国家正在打击共同的敌人。于是美国放任以色列采取行动,既打击它的伊斯兰主义敌手——巴勒斯坦的伊斯兰“圣战”组织和哈马斯以及黎巴嫩的真主党,也打击得到国际承认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以色列充分利用美国的默许,对巴勒斯坦政府和社会发动了远超既定规模的袭击,大幅加剧了阿拉伯世界的紧张局势。

2002年6月,以色列总理沙龙下令重新占领约旦河西岸。他的理由是确保以色列的安全、避免恐怖袭击,但他显然想要孤立亚西尔·阿拉法特,削弱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当以色列部队占领了《奥斯陆协议》以来自治的巴勒斯坦城市——伯利恒、杰宁、拉马拉、纳布卢斯、图勒凯尔姆和盖勒吉利耶,他们的攻击早已不再限于打击巴勒斯坦人的抵抗。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期间(2000年9月至2005年2月)共有约3200名巴勒斯坦人和950名以色列人悲惨地死去。2

在以色列军队竭力镇压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之际,沙龙政府采取了旨在控制约旦河西岸地区更多土地的方式,从而加剧了同巴勒斯坦人之间的冲突。以色列在巴勒斯坦被占领土上扩建定居点。2002年6月,以色列政府开始建设一座长720千米(约450英里)的高墙,显然是为了将以色列同巴勒斯坦人的恐怖袭击隔绝开来。这座分隔屏障(巴勒斯坦人称之为隔离墙)深深切入约旦河西岸,实际吞并了约旦河西岸近9%的巴勒斯坦领土,对近50万巴勒斯坦人的生活和生计产生了负面影响。3

以色列对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的镇压明显拖累了美国的反恐战争。巴勒斯坦人受难的场面,经阿拉伯卫星电视实时播出后,在中东各处激起广泛愤慨。以色列的所作所为和美国的不作为给基地组织与其他恐怖组织招兵买马创造了难得的条件。布什政府认识到,若要平息地区争端,必须促进巴以和平。

乔治·沃克·布什成为第一个支持以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的美国总统。2002年6月24日,布什在一次重要的白宫演讲中展望了一个同以色列“和平相处、相安无事”的巴勒斯坦国的图景。然而,布什的图景要求巴勒斯坦人选举“不沾染恐怖主义的新领导人”,这是对民主选举产生的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的故意打击。

为了实现解决巴以冲突的两国方案的目标,布什政府与俄罗斯、欧盟和联合国合作。这个新的集团称作中东问题四方,就解决巴以冲突寻求国际共识。特别重要的是,巴勒斯坦人认为,中东问题四方有利于平衡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因为它包含历史上更同情巴勒斯坦人愿望的国家和组织,特别是俄罗斯和联合国。

2003年4月,中东问题四方发布“中东和平路线图”,给布什的两国方案提供了方向。路线图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三阶段方案:首先呼吁巴以结束暴力冲突;然后在临时疆域内建立一个临时的巴勒斯坦国;最后,在第三阶段,巴以双方将解决边界、耶路撒冷的未来、难民地位、以色列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定居点的未来等复杂的问题。到2005年底,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两国将相互承认,并宣告彼此间冲突结束。

对于美国的用意和路线图能否实现巴以之间公正和持久的和平,阿拉伯世界的人民表示怀疑。这是因为在布什的演讲和路线图发布之间的几个月内,美国于2003年3月入侵了伊拉克。


美国是基于全球反恐战争提出反对伊拉克的。布什政府称萨达姆·侯赛因的政府集聚了一大批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包括生化战剂和核武器的前身。英国首相托尼·布莱尔回应布什的担忧,将英国对伊拉克的立场同美国保持一致。白宫同时指出,侯赛因的政府同乌萨马·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存在联系,因此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可能转移到该恐怖组织。布什政府提出对伊拉克进行先发制人的打击,以防止最危险的武器落入最危险的恐怖分子手中。4

对于布什政府的指控,阿拉伯世界并不信服。但阿拉伯各国政府错误地认为,萨达姆·侯赛因可能确实拥有一个生化战剂库。毕竟,在20世纪80年代,他确实使用了化学武器对付伊朗人和伊拉克的库尔德人。甚至联合国首席武器核查员汉斯·布利克斯博士也相信伊拉克确实拥有这样的武器。然而,阿拉伯各国知道伊拉克并没有参与“9·11”袭击,也高度怀疑伊斯兰主义的基地组织运动与世俗主义的伊拉克复兴党之间存在关联。萨达姆·侯赛因所领导的那类政府恰恰是乌萨马·本·拉登想要推翻的。阿拉伯世界确实不接受布什政府所说的,也怀疑美国的隐秘动机是贪图伊拉克的石油和试图控制石油资源丰富的波斯湾。

对伊拉克的入侵始于2003年3月20日,入侵遭到了国际社会和阿拉伯世界的广泛谴责。美国和紧随其后的英国在没有遭到挑衅,也没有获得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入侵了一个阿拉伯国家。面对强大的西方军队,萨达姆·侯赛因依然保持藐视的姿态。同1991年的海湾战争一样,这一姿态赢得了阿拉伯公众的广泛支持。所有22个阿盟成员国,除科威特外,都支持谴责入侵的决议,认为入侵违反了《联合国宪章》,并要求美英联军于3月23日完全撤出伊拉克领土。但是没人真的指望布什政府会理睬联合国的关切,更不用说是阿拉伯世界的关切了。

尽管伊拉克人发起了顽强的反抗,但未经抵抗便控制了伊拉克领空的美英联军完全压制了他们。4月9日,美国人控制了巴格达,标志着萨达姆·侯赛因的政府在战争开始的三周内倒台。伊拉克人民感情复杂,他们一边庆祝推翻了遭人痛恨的独裁者,一边又怨恨美英侵略他们的国家。

推翻侯赛因的政府,让美国得以控制伊拉克。布什政府建立了一个叫作联盟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Coalition Provisional Authority, CPA)的统治机构。临时管理当局在2003年5月做出的两个初期决定,将战后伊拉克的混乱局面转变为反抗美国统治的武装起义。第一个决定宣布萨达姆·侯赛因的伊拉克复兴党非法,禁止前复兴党成员担任公职。第二个决定解散了50万之众的伊拉克军队和情报机构。这两项举措合在一起,被称为“去复兴党化”。

美国政府推行“去复兴党化”,以清除萨达姆·侯赛因对伊拉克的有害影响,这受到了二战之后盟军驻德国占领当局的“去纳粹化”政策的启发。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自由地建立一个尊重人权的新的、民主的伊拉克国家。事实上,临时管理当局让大批全副武装的人失业,也剥夺了伊拉克逊尼派穆斯林政治精英同美国的新的、民主的伊拉克合作的意愿,这个国家越来越被占据多数的什叶派穆斯林把控。反对美军占领的反叛和伊拉克社群之间的教派冲突随即到来。

伊拉克很快成为反美和反西方活动分子的征募地。新的组织出现了,比如伊拉克基地组织。这是一个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