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1629年的吕贝克和谈是第一次成功的和平大会,它首度结束了战争。吕贝克和谈的背后是人们普遍的和平愿望,但这绝不是欧洲所有人的愿望,尤其不是渴望收获胜利果实的皇帝所希望看到的。从维也纳的角度来看,危急的局势主要存在于帝国南部,在那里,它的西班牙伙伴卷入了对法国的曼托瓦及蒙费拉托爵位继承战争(7),这使得恢复帝国北部的和平显得更加紧迫。然而此时此刻,真正的和平推动者实际上却是那位至今以“战争策动者”的身份而名声大噪之人。皇帝委托在北德作战成功的大统帅瓦伦斯坦和天主教同盟军总指挥蒂利一起进行谈判,不过,从组织谈判、把控内容到向朝廷汇报并成功促成条约缔结的,是瓦伦斯坦。值得详细强调的是谈判策略,这是那个时代甚至超越时代的典型策略。即使是初涉外交舞台的新手,也已经懂得并掌握了这一手段,尽管此举与初衷偏离,但他也懂得利用,从而直接达成目标。这位外交天才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在谈判成功举行之前,有必要先商讨一下参加谈判的人员和谈判地点——这是一个经典的拖延招数,用以顺利达成和谈结果。这里情况有点不同,因为必须保持其双边谈判的性质。征得丹麦人同意后,双方把会谈地点定在帝国商业城市吕贝克,热情好客的瓦伦斯坦则在他的居斯特罗城堡举行精致的小型私人会谈,作为非官方的补充谈判。接下来,谈判开始了。
一开始,双方都狮子大开口,提出了本方利益最大化的要求。胜利在望的帝国方面要求取得克里斯蒂安国王所属的德意志及丹麦陆地的所有权,北至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Schleswig-Holstein)和日德兰半岛;而丹麦方面则要求对方撤出上述所有邦国,在丹麦国王所拥有的德意志帝国领土上恢复战前状态。另一方面,皇帝要求丹麦国王赔偿其军费,丹麦国王也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要求皇帝赔款。因为丹麦人根本不觉得自己是输家,而是以第二赢家自居。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借助岛屿的地理位置,真正的丹麦王国是德意志陆军无法攻克的堡垒。克里斯蒂安国王甚至示威性地顺带参与了德意志与欧洲其他帮手的谈判,即与尼德兰人甚至瑞典人的会谈,而瑞典人在保卫施特拉尔松德时已经在干预德意志事务了。瓦伦斯坦很快意识到,唯有一场妥协性的和谈才有机会把战争结束在沿海邦国内,于是,他摒弃了一切胜利者的主张。
现在,新的和平路线是:归还和重建克里斯蒂安的邦国,包括其位于德意志的邦国,从而换取克里斯蒂安放弃对德意志事务的影响。瓦伦斯坦的和平计划源自其政治理性,但这份进退有度的纲领却无法使双方立刻理解。首先对其表示接受的是丹麦议会,相较于在德意志的利益和欧洲王位政策,丹麦议会更加关心能否很快拿回日德兰半岛和丹麦领土。丹麦国王还是屈服了,尽管他从未停止搞一些军事上的小动作,逼得瓦伦斯坦“为了他亲爱的和平”只能耸耸肩,视若无睹。最后,克里斯蒂安四世遵守了协议,完全表现出合作的态度。而对于瓦伦斯坦来说,更困难的是劝阻自己人放弃利益最大化,因为本方人员期待胜利的主帅能够强制缔约、获取利益,而不是致力于恢复原状。在一份秘密报告中,总司令将事实真相向他的皇帝主子和盘托出,声明自己无法永远击败盘踞岛屿帝国、修筑防御工事的丹麦国王,然而,由于其他迫在眉睫的危险,人们迫切地需要缔结和约,而这项和约没法通过其他办法缔结。通过一系列信件,他笼络了皇帝周围的人,为他的和平理念争取支持,好在皇帝这次不再抗拒劝谏。瓦伦斯坦的同僚、天主教同盟主帅蒂利,原本与他的主子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一样坚持签订赢者通吃的和约,而瓦伦斯坦却小心翼翼地与之接触,晓之以理,巧妙斡旋,从而赢得了蒂利的支持,后者遂同意在关于和平谈判及其结果的报告上一同署名。皇帝最终同意并于1629年批准了和约。至此,和平第一次重新回归到帝国大地上。
由于和平会让瓦伦斯坦自己显得多余,这位最伟大的战争策动者为和平奔走之举就越发显得令人震惊了。因为即使是敌对的雇佣兵首领(如果他们还存在的话),也没什么音信了。或许,瓦伦斯坦自己可以顺走一些领土,这也是他如此卖力地投入和平工作的动力。不过,无法改变的事实是,适度且明智的典范和约已然完成,作为与丹麦的局部和约,它历经反反复复的战争,却始终有效。德意志收获了整整一年的休战期。休战期未能持续更久,完全是因为其他纠纷触发了战争。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