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623—1644年间在位的教皇乌尔班八世,继续以“共同的父亲”身份宣扬调解与和平。然而,哈布斯堡王朝在意大利颇有势力,教皇从政治上对教皇国的安全忧心忡忡,时不时倾向法国,给哈布斯堡制造不利——在其职位规定的教派限制下,教皇无法为均衡的欧洲新秩序找到出路。两个欧洲大国相互排斥的对抗被证明是实现普遍和平的主要障碍。尼德兰的逾期归还也应归咎于西班牙的威望,在当时的话语中,它意味着西班牙的“荣誉”。最后,那位将黎塞留推入竞争的干预者,自己也提出了普世主义的要求——一切因此变得越发艰难。有关这名出人意料的候选人,后文将专门阐述。从一开始,在前后三十年的时间里,这场“战争的战争”始终是一个建设和平的大型工地,在这片工地上,人们寻找全新且有趣的道路,取得了部分成功,尝试过全套外交手段,但是,唯有从根本上解决建构国家的难题,才能走上欧洲可持续和平的康庄大道。
事实上,只在一种情况下,找到了一个完全独立的建国方案,即在一个联邦制组织下的德意志民族帝国中。16世纪以来,在欧洲建立国家的进程中,建立普遍的大一统国家还是多个主权国家始终是两个互相对立的选项,给德意志历史提出了特殊的挑战。一方面,德意志民族拥有的帝制是普世主义传统的最佳证明,但另一方面,罗马德意志帝国拥有若干强大的诸侯国,如萨克森或巴伐利亚,它们自己本身可能成为独立国家,参与欧洲的角逐。面对这一特殊的建设性挑战,德意志历史在16世纪就已经发现了组织国家的第三条道路:将普世因素和个别因素纳入同一个政治体系。于是,人们在领土层面上实行双元的建国方式,并将其进一步发展成为政治上组织良好的地区、城市等政治单元。不过,将整合的哈布斯堡普世主义以君主立宪的简化形式纳入政治体制,并在16世纪的帝国改革中培育帝国会议、帝国最高法院和跨领土的帝国大区等机构——这一做法也已取得了成功。然而,在一开始就深入帝国体系内部的欧洲冲突的压力下,这种高度发达的早期现代宪法综合体面临着再度解体的风险。建立单个主权国家和大一统国家理念之间的竞争以及大国之间的普世主义角逐,不仅仅在德意志战场上上演,而且还危及已达成的宪法妥协。等级制帝国与帝国元首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西班牙哈布斯堡普世强国及其交战利益的一部分,反之亦然,由法国领导的对立面则利用帝国等级中的反对派,危害了德意志民族之帝国的和平。
因此,在欧洲,彼此排斥的教派和政治构想作为不可调和的选项相互对立,并将这些问题出口到德意志帝国,而在那里,这些问题事实上已经得到了调控,却仍然时不时动摇帝国的政治体制,以至于很多人无法预料应如何从这场战争中全身而退。在介于普世主义和分离主义之间的欧洲,德意志民族之帝国能否成功地保持并进一步发展其已经找到的、将独立国家和大一统国家结合起来的国家政权形式?而这个问题,必须通过战争来回答了。
* * *
(1) 当时神圣罗马帝国幅员辽阔,皇帝查理五世通过书信下达旨意。——译者注
(2) 《奥尼亚特条约》于1617年7月29日签订,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支系和奥地利支系之间就继承顺序签订的条约,以西班牙使臣奥尼亚特伯爵的名字命名。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放弃匈牙利和波希米亚王位的继承权,而西班牙支系的男性后代在继承权上优先于奥地利支系的女性后代。——译者注
(3) 西班牙语Superioridad对应的德语是Überlegenheit,意思是“优越、优越性”,这里意译为“高高在上”。——译者注
(4) 摩拉维亚:捷克语、斯洛伐克语称Morava,今属捷克,是捷克历史上的三大邦之一,位于捷克东部和东南部。——译者注
(5) 对应的德语是Republik Böhmen。——译者注
(6) 帕维尔·斯特兰斯基(约1583—1657):捷克流亡作家。——译者注
(7) 全名为“萨克森的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一世”(Friedrich August Ⅰ. von Sachsen,1670—1733):萨克森选帝侯、公爵,1697年起获得波兰立陶宛的王位。——译者注
(8) 即1609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Felipe Ⅲ.,1578—1621)与尼德兰共和国签订的《十二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尼德兰的独立。——译者注
(9) 即黎塞留。——译者注
(10) 加斯帕尔·德·古兹曼,奥利瓦雷斯伯公爵(Gaspar de Guzmán,Conde Duque de Olivares,1587—1645):与黎塞留同时代的西班牙首相,1623—1643年间执政。——译者注
(11) 迭戈·委拉兹开斯(Diego Rodríguez de Silva y Velázquez,1599—1660):西班牙画家,国王腓力四世的首席宫廷画师,西班牙黄金时代最重要的画家之一。此处的名画指委拉兹开斯的著名油画《布列达的投降》:被认为是委氏最佳作品之一,完成于1634—1635年,描绘了西班牙将军斯宾诺拉攻克尼德兰军事要塞布列达城后受降的场景。——译者注
(12) 《南特诏令》于1598年4月13日由亨利四世签署颁布,给予胡格诺派信仰自由和武装权利,这是第一部承认新教徒信仰自由的法令。——译者注
(13) 1609年,天主教的于利希克雷弗贝尔格公爵无嗣而终,多位德意志的新旧教诸侯为继承权产生了争端。因该领土紧邻尼德兰,战略地位重要,西班牙国王迅速派兵强占此地,而法王亨利四世则要求西班牙撤军,并在1610年初联合新教联盟准备征伐西班牙,有爆发欧洲大战之势。但此事随着亨利四世的遇刺而不了了之。——译者注
(14) 即1610年5月13日,亨利四世在巴黎遇刺,第二天不治身亡。——译者注
(15) 即1614年12月12日,约定新教的勃兰登堡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德获得克雷弗公国、马克伯国和拉文斯贝尔格伯国,普法尔茨诺伊堡公爵沃尔夫冈·威廉分得尤利希公国和贝尔格公国,达成暂时的表面和解,但直到17世纪六七十年代,该争端才得到最终解决。——译者注
(16) 瓦尔泰利纳山谷:阿达河谷地,位于意大利北部,与瑞士接壤。——译者注
(17) 教皇格里高利十五世(1554—1623):生于博洛尼亚,1621—1623年在位。——译者注
(18) 指联合国维和部队,因其武装人员佩戴有联合国徽章的蓝色贝雷帽或战斗盔,因而被称为“蓝盔部队”。——译者注
(19) 蒙宗是西班牙阿拉贡自治区韦斯卡省的城镇,曾是阿拉贡王国的首都。该和约由法国首相黎塞留和西班牙首相奥利瓦雷斯伯公爵在此签署,结束了瓦尔泰利纳冲突。——译者注
(20) 《凯拉斯科和约》是1631年4月由皇帝费迪南二世、法王路易十三和萨伏伊公爵三方的全权代表签署的,结束了意大利北部的曼托瓦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