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十 怛逻斯之战与造纸术的西传(21)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在伊斯兰教地区,造纸的机密未能得到公开,所以造纸术传至欧洲的时间较晚。重要出口商品的制作工艺,当然不能轻易泄露。

从撒马尔罕的作坊到西班牙的作坊,有四百年的时间差。这也是伊斯兰教地区与欧洲文化的落差。

在伊斯兰教地区,最初纸张几乎专门用来书写《古兰经》。稍后,纸张也开始用于书写其他领域的著作。

伊斯兰教的诞生之地阿拉伯,本来在文化上程度低于周边国家。正因如此,才能迅速吸收外来文化。数学、医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哲学,等等,所有学问的著作都被译成阿拉伯语。世人所谓的“萨拉森文化”,指的就是这种百花齐放的状态。

西谚云:“光自东方来。”

欧洲的文化传统曾因日耳曼人的破坏而一度中断。在近世欧洲,甚至希腊和罗马文化都不是直接继承的。得益于“萨拉森文化”的吸收保留,才填补了文化上的空白。因这段历史,才有了“光自东方来”的说法。

在这个事例中,纸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本不该发生的怛逻斯之战,推动的是一股伟大得超乎当事者想象的文化波澜。

由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新造的词--“丝绸之路”极为有名。的确,丝绸是一种值得冒险、有利可图的商品,所以人们在西域开拓了通道。然而除了丝绸之外,玻璃、玉石等物资,以及佛教这样的信仰和思想也通过这条通道得以传播。另外,还有一项意义重大却很少为人们所论及的纸,也是通过这条通道传播的。与其说是纸本身,不如说是造纸术更为恰当。普通人对此知之甚少,所以我想在此把前后经过做个简单的介绍。

在怛逻斯之战被俘的唐人中,工匠并非只有制纸工。

这些俘虏也有人在大约十年后经海路平安返回。此人名叫杜环,出身于京兆名门,当初应是军中的高级军官。

宰相杜佑曾提及杜环是自己的族子,想必是远房侄子之类。杜环回国时搭乘的是商人的便船,一定是有权势的亲属通过来到长安的使节出钱出力,为他的返回打通了关节。

杜环回国后,把自己的经历写在一本名为《经行记》的书中,可惜此书已经失传。庆幸的是,在杜佑编撰的《通典》(一种百科辞典)中,部分引用了《经行记》,其中一小部分因此得以留存至今。

据《经行记》记载,当时在亚俱罗(阿拔斯王朝初期的首都库法)居住着唐朝的织工、金银工匠、画工等,他们很可能就是怛逻斯之战的俘虏。只有像杜环那样出身望族的少数人得以回国,工匠们多是平民出身的士兵,只能在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异域终其一生。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