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3节:3不求甚解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曹操心里窃笑,装作可怜兮兮道,没有啦,根本就没那回事,可能是我叔叔一向不喜欢我,喜欢在你面前造谣吧!

这个老爹头脑比较简单,轻易就相信了曹操的话,以后就不太相信他叔叔的小报告了。于是曹操过上了没有人打小报告的幸福生活啦。

3不求甚解

对一般的读书子弟来说,可以肯定,小曹操是个桀骜不训的问题少年。在家里缺少情感教育,在外头胡作非为。但幸运的是,他生在一个有钱的官僚家庭,不愁吃不愁穿,而且肯定是有书读的。看起来他不像个好学的学生,可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书还是读了不少的,只是可以断定他不是头悬梁椎刺骨的书呆子。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这个喜欢出去鬼混的小孩子到底读了什么书,能使他日后在打天下之余还搞不忘当文学青年,在文学史上也占了一个货真价实的大大的坑。

当时正统的学习内容还是儒学。孔老二的理论,在西汉被董仲舒掀起一个"罢黜百家独自儒术"的运动,中国的思想文化界就失去了多元PK的习惯,儒学搞了垄断,其他的思想只能补充,不能单挑,因此儒学在曹操所处的东汉末年还是紧俏货,熟练掌握这门学问的人当起官来是很吃香的。虽然当时的国家的政权被宦官和外戚轮流掌握,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但是在社会中声望最高的是勤修儒学的士大夫阶层。他们管宦官阶层叫"浊流",把自己叫"清流","清流"的代表是被太学生称为"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中举,天下俊秀王叔茂"等几大天王,家喻户晓。虽然宦官们可以把他们整进监狱,甚至可以把他们整死,但他们守住儒学原则,永垂不朽也决不妥协。

这是儒家士大夫高官的楷模。但是曹操学习的好象跟这些当时流行的儒学理论毫不相干,跟这些儒学英雄的所作所为也相去甚远。因为这些清流英雄第一次被宦官们大规模逮捕的时候,曹操已经有12岁了,如果是孔学弟子,应该有所影响。这个事件历史上称为第一次"党锢之祸",很著名的,就是天下楷模李元礼等200多人被弄进监狱过了半年的铁窗生活,在被判定剥夺政治权利终生,也就是这辈子不能出仕当官后,放回去种田。逮捕的理由是煽动学生交结徒党诽谤朝廷。不过这次事件使得李膺也就是李元礼等人知名度更高了,搞得被逮捕是件很光荣的事。不过曹操14岁的时候,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这次可不得了,有200多号人流血牺牲了。

从少年曹操所作所为来看,没有陷入儒学的条条框框,而是到处搞欺骗,趋利避害,一个小谎言就治了叔叔,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仁义,什么叫舍身取义。总是,他的小脑袋瓜活络得很,还是他自己的脑袋,想怎么用就怎么用。如果考一门《论语》课的话,及格恐怕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可以认为,小曹操在四书五经方面是读过但不求甚解,因为这些对他获得少年的快乐生活没有益处。

但是儒家理论在他后来处理朝廷政务、笼络人才方面是很有用处的,脸上贴着"以德服人"四个到处招聘能人,除了刘备就是他了。他的儿子曹丕后来回忆老爹,说曹操在征战途中特喜欢读书,呆在家里就更喜欢读了,而且读的多是诗书和古典文学。为什么呢,这时候读书很有用,必须用大道理来服人,可以说他是带着问题来读书的。他自己也说,做学问呀,应该要在小的时候,年长后记忆力衰退,读书效果很差呀,经常事倍功半。不过即便这样,我还是要多读点书呀!这话可以推出年长的曹操是个爱学习的人,但也说明年幼的时候呢,还是落下一些功课。不过这个功课落得好,要是幼年就把仁义学透了,学成谦谦君子之风,又怎可在乱世中纵横迂回变通、驰骋天下呢!

小曹操少年学得最多的,应该是兵法,特别是《孙子兵法》。对他这样的小孩来说,这书实在,也能转化成小诡计来玩转生活,成年后更是起了大用处。如果考这门功课,估计他能得高分,因为他自己做了很多兵法的注解,特别是对《孙子兵法》的13篇,那是有相当的研究。可以认为,他不学怎么做人,喜欢学怎么打人!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