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34章 增兵阿富汗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2008年美国大选期间,贝拉克·奥巴马一再强调,他一旦入主白宫,将从伊拉克撤军,所有部队将会转赴阿富汗执行任务。我知道很多人将奥巴马的这番竞选言论当作一场政治秀,从而让他自己看起来和麦凯恩一样强硬。既然麦凯恩面对恐怖主义如此强硬,奥巴马自然不能落于人后。他们认为,奥巴马倘若当上总统,美国将结束所有的对外军事行动。

事实证明,他们错了,奥巴马是认真的。上台之前,奥巴马已经有了四点清晰的认识。其一,阿富汗比伊拉克重要。其次,阿富汗战争并非一场简简单单的清场行动,而是实实在在的战争。其三,美军及其盟友正在输掉这场战争。最后,美国要从这里撤出,但阿富汗这间屋子已经着火,倘若置之不理,整个社区将会承受池鱼之祸,问题解决之前,美军不能撤离。

奥巴马是第一位揭露巴基斯坦在阿富汗战争中所扮演的不忠角色的美国总统,他还承认,问题的核心正是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之间不断侵蚀的边界。事实上,奥巴马和他的顾问团已经把这一地区当作一个单独的实体,把它和两个国家分开考虑,称之为“阿富巴”(Af-Pak)。种种迹象显示,奥巴马是正确的,他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很好。那么,奥巴马打算如何解决阿富汗问题呢?

奥巴马决定派遣更多军队,这并不完全违背之前的对阿政策。布什执政期间,驻阿美军人数就在不断上升。以下是布什政府时期驻阿美军的人数统计:[1]

明眼人都能看出,驻阿美军从未减少。这些数字还仅是美军的人数,同样身涉战地提供支援服务的私人安保人员并未统计在内。事实上,其人数也在稳步增多,至2008年12月,相关数字达到了71555人。[2]

还有不少来自其他国家的部队在北约的指挥下,作为国际维和部队为阿富汗提供安全保障。2006年,联军指挥权正式移交北约。同一时期,从加拿大到澳大利亚,几乎每个北约成员都在向阿富汗增兵。例如,英国已向该地区派出了5000人规模的部队。

奥巴马第一届任期内,北约各成员国(包括美国)驻阿富汗的军事人员共计5.6万人。加上军中的各种承包商,这个数字达到12.7万人。事实上,这个数字尚且小于实际数量。阿富汗境内还有一支不容忽视的武装力量——私人安保公司(这并非美军聘请的饮食、洗衣和设备维护人员),他们参与军事任务并只对雇主负责,他们接受金钱,提供安保服务。阿富汗战争期间,近100家公司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业务,它们雇请的人员最多时达到了4万人。

综上所述,奥巴马的增兵过程并非那么令人吃惊,而只是政策的延续。布什政府时期,军队规模虽然有所扩大,但是美国政府需要不断释放信号,给人留下阿富汗局势不断好转、一切尽在掌控中的印象。因此,增兵的幅度并不那么明显。

奥巴马上台之后,调子有所改变。他断言,伊拉克战争是个错误,真正的敌人在“阿富巴”,后者才是他的政策重心。宣誓就职后不久,奥巴马就下令往阿富汗增兵1.7万人。这个数字不禁让我想到1842年逃出喀布尔的英国移民人数,两者大致相当,当年,英国人在兴都库什山口遭遇了惨绝人寰的不幸。随后,奥巴马又下令4000人的部队开赴阿富汗。

布什任命的驻阿美军指挥官也被奥巴马解职,改派斯坦利·麦克里斯特尔(Stanley McCrystal)。麦克里斯特尔不是那种在华盛顿溜须拍马、油腔滑调的人,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早餐之前先跑上数英里,堪称战士中的战士、汉子中的汉子。据报道,他的手下对他十分敬佩,因为麦克里斯特尔对自己的要求甚于他对手下的要求。伊拉克战争期间,在他指挥下,联军除掉了臭名昭著的恐怖分子扎卡维。大家都期待他在阿富汗再创奇迹,消灭本·拉登。

在确认提名的听证会上,麦克里斯特尔向国会表示,他的对阿政策将和以前大不一样,他称之为“反叛乱行动”(Counterinsurgency)。这意味着他将集中精力把阿富汗人民带到美国一边,给当地人提供一个好的政府和安全感,他将通过正面打击塔利班来达到这一目的。坎大哈、赫尔曼德省以及邻近地区是打击的重点,他要扫荡与控制塔利班势力,并引导当地百姓安居乐业。麦克里斯特尔还表示,自己的成功不在恐怖分子被消灭的数量,而与阿富汗人民的安全感息息相关。他将实施严格的交战规则,确保今后误杀平民的事件不再发生。然而,他警告说,这种方略一开始可能导致美国付出更大牺牲,因为可能会让没有防弹衣保护的美国士兵和阿富汗人面对面地互动,而这些阿富汗人随时可能杀害美方人员。麦克里斯特尔希望美国公众做好准备,坚持到底。

麦克里斯特尔的策略遭到副总统拜登的反对,相较而言,拜登更喜欢指向精确的“反恐战略”(Counterterrorism)。拜登希望撤出大部分战斗部队,减少美军参与一线任务的次数,只留下部分特种精锐,随时留意、跟踪并伺机消灭武装分子。如此一来,绝大多数阿富汗人都不会和美军直接接触,美军也不必同阿富汗人太过亲近,对方的反美情绪也将缓和一些,美国方面的伤亡人数也会减少许多。那样一来,美国公众也不用成天嚷嚷着反对战争了,美国政府在阿富汗的战略压力可以因此变小,相关的各种事宜也可以慢慢处理。

拜登还认为,无人机是个好东西。只消一个游戏机一般的遥控手柄,人们就能远远地操纵这种飞行器。地面上的目标也能被及时消灭。有了无人机,美军的伤亡率有望进一步降低。

两项策略都深得奥巴马的认可。于是,他又给麦克里斯特尔批了3万人的部队,同时,派遣了更多的特战部队。此后,拘捕塔利班分子的行动在步步加紧。北约部队常常采用夜间袭击的方式,对疑似塔利班分子进行抓捕。他们会趁夜深人静、无人防备的时候,突然造访嫌疑人的住所。在那之前,他们尽量不发出任何警告。行动时,作战小组却又尽量夸大抓捕的动静。特战人员穿着防弹服,带着夜视镜冲入房间,抓上嫌疑人后将其带离。当然,受假情报所害,很多受惊被捕的人其实完全无辜,但是,误抓的次数并不太多。即便抓捕行动扑了个空,也能对塔利班分子的身边人,如妻子、儿女、亲戚和其他友人形成威慑,对方可能因此悬崖勒马而不再选择继续对抗。

比斯米拉·易克巴(Bismillah Iqbal)作为驻阿美军的随军翻译,向我讲述了夜袭的情况:

白天不能去,因为太容易暴露行踪,对方一旦发现是美军,肯定会立即用武力还击。即便好不容易摸到门口,他们也已经找好退路,逃得一干二净。晚上,一切都会不一样。闯进屋内,黑暗中地板上到处都有人在休息,还有少年儿童。没人辨得出美军的模样,也不知道闯入者有何目的。离开之前,作战人员可以随意锁定目标。有一次,我记得房间角落里缩着一个人影。那是个孩子,应该才10岁。之前他睡得很香,现在则醒了,仿佛陷入了梦魇。每个人都戴着夜视镜,我们的模样他绝对看不清。我不敢想自己在他心中到底是什么形象。那天被美军拖走的人肯定和他有亲密的关系,也许,那人就是孩子的父亲,或者是大哥,我不知道。女人哭天抢地,孩子失声尖叫,婴儿大声啼哭,那个场景,你绝对不敢相信。我看见那个孩子眼睛发亮,渗出了一道寒光。当时我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