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26章 “基地”组织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问题加以关注。而且,相应的军事行动往往只指向一个人——奥萨马·本·拉登。美国政府认为,压制此人将解除威胁。

当然,追踪本·拉登并非没有意义,他确实极度危险,而且在恐怖分子当中极具威信。克林顿总统认识到了本·拉登的破坏性,强调要留心此人。但是,应该由哪个部门展开行动,又该如何行动?既然没人清楚,就只能一齐上阵。众多情报部门都在为追捕本·拉登而劳神费力,时不时爆出的相关新闻证明,情报部门并非徒劳无功。他们破获了不少劫机谜案,也在很多地方发现了恐怖分子布下的炸弹。可是,一个不知规模的恐怖组织,居然要向整个西方发起挑战!如此言论,倒真是前所未闻。那么,这到底应由哪个部门负责呢?中情局、国防部、国土安全局、联邦调查局,陆军或是海军的情报部门,又或者应先由海军陆战队打个头阵?克林顿任命了一位白宫反恐“沙皇”来协调所有反恐力量,此人名叫理查德·克拉克(Richard Clarke),克林顿还授予他内阁级别。可是,克拉克只是在本已喧嚣的反恐声浪上,添了几声鼓噪而已。

国务院横插一杠,让事态愈发复杂。副国务卿托马斯·皮克林等人认为,若要阿富汗的局势稳定,阿富汗总统只能由南方的普什图人担任,美国政府千万不能错判形势。在皮克林看来,塔利班的最高领导人奥马尔正是这样一位候选人。在皮克林看来,美国应当让塔利班接管阿富汗全国政权,即便要对本·拉登动手,也不能妨碍塔利班。对于巴基斯坦,美国国务院也在全力维护。毕竟,巴基斯坦是美国在该地区不可或缺的盟友。20世纪80年代,正是巴基斯坦从中配合,美国的援助物质才能源源不断地送到“圣战”武装的手中;冷战期间,巴基斯坦也一直追随美国,起到了反苏桥头堡的重要作用。面对宗教极端主义的威胁,美国不能抛开盟友单独作战,无论美国政府要对本·拉登做什么,都最好不要触动巴基斯坦的敏感神经。

不幸的是,本·拉登不但与塔利班打得火热,还得到了巴基斯坦的安全保证,巴基斯坦又与塔利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在不“改变战场”的情况下,把本·拉登从混乱的局面中抽离出来,实施打击。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的反恐政策却缩到了一种狭隘的执念上。

中情局策划了一个抓捕行动。他们准备派专人潜入阿富汗,然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本·拉登绑架出境。这个任务看似简单,毕竟人人都知道本·拉登就在塔尔纳克农庄。此地与世隔绝,被沙漠与灌木包围。中情局30人的抓捕小队打算趁着夜色,通过井渠潜入本·拉登的老巢,绑架拉登后乘直升机撤离。

抓捕小队本来已经准备行动,但在关键时刻,克林顿临阵退缩了。1980年的伊朗人质危机,卡特曾做过相似的决策,但由于一场沙尘暴,冒险救援未能成功,卡特的政治生命也因此走到了尽头。克林顿在一张塔尔纳克的卫星照片中看到一个空荡荡的儿童秋千,于是,他想到了最坏的情况:万一行动失败,本·拉登逃脱,而孩子们被杀了,那会怎么样?克林顿承受不起失败带来的后果,于是下令终止抓捕行动。

中情局很失望,但是,他们很快制定了二号方案。这一次,美方打算通过空袭,直接除掉本·拉登。本·拉登及其同伙在霍斯特训练营的时候,就是下手的最佳时机。但在最后一刻,克林顿再次退缩了。他得到情报,训练营中没有本·拉登及其同伙,而是阿联酋的王室成员,每年他们都要来这里猎鹰。克林顿最不希望看到的就是试图杀死本·拉登,却误杀了阿联酋王室,那样一来,他将面临严重的指控,所以他取消了行动。(当然,我们不能就此指责克林顿优柔寡断。当时,他作出了正确的决定。事实证明,那次行动不会把本·拉登怎么样,反而会导致盟国王室成员死于非命,由此而来的后果实在不堪设想。)

同时,本·拉登也一直在策划他的下一步恐怖行动。包括非洲在内的世界各地都有本·拉登的特工在行动,他决定是时候让他们中的一些人采取行动了。1998年8月8日上午10点30分,几名“基地”组织成员驾驶装满炸弹的卡车,袭击了美国驻肯尼亚内罗毕的大使馆。那次恐怖袭击导致213人当场丧生,4000多名伤者中,有300多人不治身亡。受害者中,有12名美国公民。9分钟后,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的美国大使馆也成了恐怖分子的袭击目标。袭击导致11名当地群众死亡,85人受伤。

面对如此严重的恐怖袭击,美国总统应该立即作出强有力的应对,但是,那个时候的克林顿因为几桩政治丑闻而有些自顾不暇。早在克林顿成为总统之前,他和妻子因为参与白水房地产开发生意而赔了钱。克林顿入主白宫后,他的对手要求对此进行调查,国会任命特别检察官肯·斯塔尔(Ken Starr)调查此案。斯塔尔像维克多·雨果笔下的沙威那样坚韧不拔,他无法确定克林顿与白水公司的指控是否成立,但在调查过程中,一名叫宝拉·琼斯的女性对总统提起了诉讼,琼斯表示,克林顿担任州长期间,曾多次对自己实施性侵。

琼斯的指控最终被驳回,不过,该事件已被斯塔尔纳入调查。他发现克林顿和白宫里一位叫莫妮卡·莱温斯基的实习生最近有性关系的迹象。经过斯塔尔的不懈追查,最终还原了事实的全部细节。克林顿曾经一边办公,一边接受莱温斯基的口头性服务,地点竟是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斯塔尔将调查结果中最露骨的细节透露给了媒体,引起全美国的热议。当时,正是非洲那两场恐怖袭击发生前的几个星期。爆炸发生当日,莱温斯基女士正在向大陪审团就她与总统的性行为作证。8月17日,克林顿出现在电视上,承认自己的性犯罪行为。之后,他从电视台直接奔赴会场,与情报专家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讨论应对之策。克林顿下令在8月20日,向霍斯特附近的恐怖分子训练营发射60枚“战斧”巡航导弹,并向据称正在制造化学武器的一家苏丹化工厂发射了十几枚巡航导弹。

那次行动一共耗资5500万美元,不过,没有一名“基地”组织的重要人物因此丧生。这倒也不奇怪,导弹袭击之前的几个小时,本·拉登便已安全撤离。行动前一天,巴基斯坦总理纳瓦兹·谢里夫(Nawaz Sharif)已经得到消息。至于苏丹的化工厂,“基地”组织的宣传人员声称那是一家生产阿司匹林的工厂。这一说法仍有争议,但在当时,观念占据了主导权,塔利班打赢了这场战争。

克林顿从他这次果断的行动中得到的是嘲笑,丑闻缠身的总统发动空袭,难道真是为了国家安全?大多数选民对此表示怀疑。从专栏作家到深夜电视喜剧演员一致认为,这一切与克林顿和莫妮卡·莱温斯基的丑闻有关。这让人们想起了1997年上映的《摇尾狗》(Wag the Dog),电影里虚构的总统为了掩盖性丑闻,选择对阿尔巴尼亚动武。

本·拉登倒成了大赢家,他从他的目标选民那里得到了想要的一切。不满的穆斯林被他的“圣战主义”所吸引,他那冠冕堂皇的“教令”表示,他不希望被认为是甘比尼兄弟和“豺狼”卡洛斯的同类,而应与克林顿、叶利钦等国家政要齐名。为了打击本·拉登,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甚至出动军队,用上了战争中才会派上用场的先进武器。本·拉登不仅还活着,很快他还发布了关于他胜利的录像带。在巴基斯坦,一时间出现了两本奉承本·拉登的传记,并很快成为畅销书(在美国,非虚构类图书畅销榜上有一本关于戴安娜王妃的书,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