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4章 风暴之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治期间,全国学生的总人数曾经达到8.3万人。纳迪尔统治时期,这个数字一度降到4.5万人,[4]但至少皇室培养了现代教育是一件好事的观念。的确,学生必须修习《古兰经》,诵读伊斯兰经典,还要接触神学和阿拉伯语。这减少了神职人员可能提出的任何抱怨。与此同时,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欧洲语言,以及地理、绘画和世界历史,也是学生的必修课,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世俗课程体系。

政府还专门开办了一些面向女童的小学。到了后来,保守势力的气焰有所收敛,其中的一所小学得以升格成为女子高中。为了纪念迈万德(Maiwand)之战中的那位巾帼英雄,女子高中还以“马拉赖”为名。女中既收贵族小姐,也向寒门小户的女儿开放。眼见马拉赖高中没有引发什么争议,政府又着手筹建第二所女校——扎尔胡娜高中,之后又开设了更多的女子高中。

这些学校培养了阿富汗妇女运动的领导人,而后,她们走上历史舞台发光发热,影响了40余年。1965年,成为卫生部长的科布拉·努尔扎伊(Kobra Noorzai)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她也是阿富汗女性中进入内阁担任职务的第一人。另一位明星学员玛苏玛·艾斯玛泰-瓦尔达克(Massouma Esmatey-Wardak)曾担任教育部长。她撰写的《阿富汗女性在阿富汗社会中的地位与身份》,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著作。

阿曼努拉时期,政府每年都会遴选4至5名最优秀、最聪明的高中毕业生,送他们前往欧洲、美国的大学深造。纳迪尔上台之后,恢复了这一政策,只是阿曼努拉的先驱作用再也没人提起了。

我的伯父纳吉姆丁(Najmuddin)就是第二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他就读于塔夫茨大学,成了一名牙医。他回到阿富汗执业以后,因为那些显贵顾客实在难以伺候,从不按预约时间就诊,颐指气使,命令他必须随叫随到,伯父一气之下,关了诊所,退休了。最后,为了不浪费对他的教育投资,政府聘他为教育顾问。到了全新的岗位上,伯父为公办学校编写教科书,并把《大英百科全书》译成了波斯语和普什图语。

塔吉克裔学者哈玛德·安瓦尔(Hammad Anwar)也是20世纪30年代的公派留学生。此人作风颇为新潮,归国之时,他带回了一位美国妻子。安瓦尔的夫人不受约束,想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而且拒绝穿罩袍。为此,安瓦尔和王室发生了巨大冲突。事到最后,出于安全考虑,夫妇二人离开了阿富汗。这一去,安瓦尔再也没有回来。政府的又一笔教育投资打了水漂。[5]

纳迪尔遇刺事件,一度让王室对学生很是忌惮。为此,政府的奖学金计划暂停了好些年。直到1937年,5名来自喀布尔各高中的拔尖学子再次获得出国留学的机会。根据他们学习的外语,政府安排他们分别前往德国、法国、英国和美国。我的父亲毕业于哈比比亚,精通英语,他和4名同学被送到了美国。临行之前,首相对他们提出了警告:不许和美国女人搞在一起。父亲违反了禁令,他在芝加哥和我的母亲结婚了。为了爱情,父亲到底付出了代价。政府取消了他的奖学金,而且命他回国。母亲和父亲一起来到了阿富汗。此后的20年,他们一起生活在阿富汗。父亲的4位同学中,有两人娶了美国妻子,还有一人和同在美国留学的印度女子结为夫妇。他们都和自己的外国妻子回到了阿富汗。眼见木已成舟,政府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决定忽略这些婚姻带来的破坏,他们进入政府担任公职,为国家发展尽心尽力。通过放宽与外国人的婚姻限制,政府从奖学金计划中收到了回报,国家朝着20世纪的世界向前迈进了小小的一步。

1932年,在法国的帮助下,阿富汗有了第一家医学院。这是喀布尔大学的最早萌芽。而后的10年里,留学生纷纷归来,成为大学的顶梁柱。学校在医学院的基础上,开设新的科系。一座囊括科学、工程等诸多学科的学府开始形成。我父亲是文学院院长,教授心理学和教育学。就这样,喀布尔大学渐渐发展成为一个成熟的学校机构。

在政府看来,高中教育不仅是培养受过教育的劳动力,适当的教育还能整合人心,让国民团结起来。政府规定普什图语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学校里的孩子必须学习这种语言。虽然那个时候一大半的阿富汗公民并不会说普什图语,之所以选择普什图语,是因为它是统治家族最初使用的语言,它帮助统治者巩固了与南部和东南部强大的农村部落的联系,而这些部落只会说普什图语。其实,王室精英成员在喀布尔长大成人,达里语才是他们的惯用语言。那所谓的母语,他们还得去学校学习。正因如此,宪法将达里语定为第二语言,达里语是大多数阿富汗人实际使用的语言。

每到夏末,阿富汗会迎来它的“独立日”(Jeshyn-i-Istiqlal)。这个节日由阿曼努拉创设。穆萨希班家族统治阿富汗后,将“独立日”作为培养国家意识的工具,恢复了庆典活动。节庆长达一个星期,政府会组织许多娱乐活动,举国庆祝。其中最盛大的活动在喀布尔举行。每年8月,全国各地的人群纷纷涌向首都朝圣。节日的现场,随处可见查希尔·沙阿的海报,还有他父亲纳迪尔·沙阿的照片,那是一位严肃的、看起来像学者的形象,他为国家带来了独立和尊严,是祖国之父、民族英雄。至于阿曼努拉,却不再被人提及,在这里看不到他的肖像,好像这个人物从来不曾存在过。事实上,阿曼努拉当时生活在意大利的某个地方,以做家具为生。时光荏苒,他渐渐地消失在了阿富汗人的集体记忆中。

喀布尔电台是阿曼努拉的另一项创举,新政府让电台恢复了服务。重新开张的喀布尔电台向每一个能获得收音机的国民播放音乐,电台还成了政府的宣传工具(以新闻的形式)。农村的阿富汗人也为拥有电台这样的现代物件骄傲不已。当然,阿曼努拉的开创性贡献,大家已经绝口不提,这成了新政府的荣光。

哈比布拉和阿曼努拉统治时期,阿富汗已经出现几个资本主义企业家,到了穆萨希班时代,他们得以进一步壮大。阿卜杜勒·马吉德·扎卜里(Abdul Majid Zabuli)本是一个棉花商人,后来成了棉花大亨。他还垄断了国内的食用油贸易,获得了运输专营权,积累了巨额资本,开办了自己的银行,从而有了发展私人工业的本钱。20世纪40年代,阿富汗的企业家兴办工厂,加工棉花,制造纺织品等。当然,这些新兴产业都操控在政府手中,毕竟开厂兴业需要政府的批文;要获得批文,就得打通各种关系中的重重关节;想要打通关系,就需要削减皇室成员的利润份额——是的,这一切都是真的。无论如何,阿富汗的一小部分工业发展在那个时期开始了。

1946年,阿富汗与美国正式建交。外交大臣哈比卜·塔尔齐(Habib Tarzi)向美国杜鲁门总统递交了国书。阿富汗还成了联合国的一员。同年,塔尔齐来到旧金山,参观了莫里逊·努德森(Morrison Knudsen)公司总部,这是一家工程和建筑公司,横卧在科罗拉多河谷的胡佛水坝,便是莫里逊·努德森公司的建筑成就。前来参观的塔尔齐,正怀抱着一项大胆的建坝计划。

当时的阿富汗政府现金充裕。二战期间,由于严守中立,阿富汗的坚果、水果和食品源源不断地输入印度,为其军队提供补给。卡拉库尔羊皮热卖一时,这是一种用于制作轰炸机飞行员夹克的皮毛。当时,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