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2章 王法还是教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

>阿曼努拉的欧洲之行还剩下最后一站——莫斯科。面对阿富汗国王的到访,当时的苏联政府有些进退两难。一方面,他们也想热情待客,从而不被资本主义国家抢了风头;但另一方面,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又怎能逢迎一位封建君主呢?不过,苏联政府还是为接待阿曼努拉找到了一点理由。他们记得,阿曼努拉的改革举措曾经得到列宁的高度评价。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指出,阿曼努拉是亚洲的进步领袖,并称赞他是自己的兄弟。所以,对阿曼努拉小题大做应该不会违反正确路线。于是,在几名外交官的带领下,阿曼努拉夫妇参加了各种公开活动。他们的车队驶过大街的时候,得到了几万名群众的热烈欢迎。虽然这里的晚宴不如巴黎那么光鲜亮丽,但是苏联方面也向国王表达了提供军事援助和开展经贸合作的真诚意愿。可以想见,大陆那一头的大英帝国的诸位官员,肯定已经气得咬牙切齿了。

就在那时,身在法国的纳迪尔似乎察觉到了英国人的心思,找到驻尼斯的英国领事表明自己的态度。他想让英国人知道,他仍然存在,他在阿富汗还有势力,他愿意提供帮助,也不知道纳迪尔有没有对英国人的“贡献”表示感谢,毕竟双方曾是生死较量的对手。

最后,阿曼努拉取道伊朗回到阿富汗。综观全球各国的历史,也很少见到如此意气风发的君主。国王亲自驾车驶入国境,同行的王后戴着轻薄的面纱。回国的第一站是赫拉特。阿曼努拉召集了城里的知名人士,带着孩子般的兴奋,向他们讲述他这次伟大的旅行。他甚至保证,假以时日,赫拉特会像巴黎一样光彩夺目,但首先要荡涤旧的东西,他嘲笑宗教圣地加祖尔噶(Gazurgah)。此地乃是11世纪的苏菲派诗人胡瓦贾·阿卜杜拉·安萨利(Khwadja Abdullah Ansary)死后的长眠之处。这是一处神圣的避难所,无论是国王、军阀,还是任何政府官员,都不敢闯入此地捉拿任何人。但是,阿曼努拉称那是一堆胡说八道的迷信。他决定将圣殿夷为平地,并在那里建一些有用的东西,也许是一家医院,[4]也许是肥皂厂?

回到国内的阿曼努拉,好心情渐渐消去了大半。相比欧洲,这里的一切都如此落后,心中不觉有些丧气。行至坎大哈,他已经转忧虑为愤怒。当整座城市都展现出迎接游子归家的热情时,却遭到他的一顿冷言训斥。他批评人们压迫家中的女人,而且傲慢懒惰,如此一来,他们的生活永远不会改善,除非他们全力以赴,努力工作,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阿富汗人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过活,一切都要向欧洲看齐。

改造阿富汗社会的工作势在必行。不过,这对夫妇显然是在做梦。他们举办了一次宴会,要求宾客换上路易十六时代的宫廷礼服。首都的一些公园,是国王特设的“无罩袍街区”。一天,阿曼努拉在一处无罩袍街区撞见一位穿着罩袍的妇女,他勃然大怒,当即命令妇女脱下罩袍,他甚至把罩袍付之一炬。那位女性只好赤身露体跑回了家。[5]

秋天到了,阿曼努拉的妥协也已近极限。他宣布自己将不再宽容国民的旧俗和陋习,“秩序之书”将完全施行。自此,新法严禁蓄须,不得穿戴传统的头巾,否则将会遭到重罚。接受教育是每个国民应尽的义务,即便女孩也不能偏废。此外,一百余名男性被派往欧洲留学,宗教考试让位于学术资格考试。他还给了10名女性留学的机会,虽然只是去土耳其,只学习助产术。不过,这仅仅是一个开始。阿曼努拉在会见喀布尔女界名流时,发表了特别演说:在座各位女士,你们的丈夫如果哪天起了再娶之心,你们可以杀了他,我非常乐意提供武器。

当年10月,阿曼努拉召集首都的600位知名人士,发表了长达5天的演说。国王的演讲着实震撼人心。为了保证索拉娅王后等一众女性能够列席旁听,会场中央还围起了一片专门区域。当国王宣布,其实宗教并未规定妇女必须佩戴面纱时,会议达到了高潮。那是戏剧性的一刻,只见索拉娅王后站起身来,扯下了脸上的轻纱。王后的举动激励了好几位勇敢的女性,她们甚至一鼓作气,脱下了罩袍。[6]

* * *

(1) 阿曼努拉没有提及他的第一任妻子,两人是包办婚姻,但未办理离婚手续。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