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2章 王法还是教法?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1923年,阿曼努拉昭告全国,推行新宪法,这部新法是国王自掌权以来的心血结晶。他称之为“尼扎姆纳马”(Nizamnama),也就是“秩序之书”。这部法典是阿曼努拉的新鲜发明。他借鉴了凯末尔在土耳其主持的改革。而凯末尔又从瑞士、法国和意大利的法典当中得益良多。阿曼努拉的立法之举在阿富汗掀起了不小的风波。广大神职人员认为,人类是不能制定法律的,如此至高无上的权力,只属于真主。而且真主早就已经颁布法律约束人间的生活,任何人为的规矩都不应凌驾于沙里亚法之上。

阿曼努拉并未称他的法典将取代沙里亚法,他没有提及沙里亚法。“秩序之书”的种种条文,和国王制定法律的举动一样具有革命性,其中的某些法条令人兴奋,但也有些令人不安。

阿曼努拉的法典禁止酷刑,禁止强行进入私人住宅,政府公职人员也要遵守。新法赋予公民检举贪腐官吏的权利。求告无门的下层民众可以直接向国王提出申诉。此外,法典废除了奴隶制。对于以上法条,阿曼努拉的臣民莫不表示欢迎。

可惜,“秩序之书”的内容不仅如此。神职人员发现,法典白纸黑字写明要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没人知道阿曼努拉所谓的宗教自由限度何在。显然,他绝不容许穆斯林自行脱教——如此行为严重违背沙里亚法,阿曼努拉恐怕没有反对沙里亚法的勇气。那么,他所谓的宗教自由有何意义呢?难道他是想把《古兰经》和《圣训集》的解释权下放给每位穆斯林?但即便如此,他也会把全国上下大大小小的神职人员都开罪一遍。要知道,教士阶层在阿富汗可是树大根深、难以撼动。

在新宪法规定下,童婚成了一种犯罪行为。阿曼努拉规定,18岁以下的女子不得与人婚配,男性的法定婚龄是22岁。关于彩礼,新法也有一番规定。过去,男方需要向女方支付一定的彩礼,方能迎娶新妇过门,具体金额由双方家长商定。在阿曼努拉等改革者看来,此等行为无异于卖女牟利。不过,国王并未彻底废除这种习俗,只是规定了彩礼的上限。如此一来,男人至多花费29卢比,便可迎娶一位妻子。几房妻室加在一起,礼金也不会超过1万卢比。[1]

女性的头巾、面纱和罩袍也是新法关注的一大问题。按照伊斯兰教法,面对家人之外的男性,女性须用面纱遮住脸部。阿富汗的罩袍令(purdah)以严苛闻名于世。在公共场合,女性需要穿着一种名为“却德里”(chadri)或者“布卡”(burqa)的罩袍,从头到脚被包裹得严严实实,只留下眼部位置的一小块网纱供女性看到外面世界。阿曼努拉的新法规定,罩袍不再是女性外出的必穿衣物,男人也无权要求她们穿戴。即便是丈夫也无权要求妻子穿戴。如果女性愿意穿着,法律不会干涉。这样的规定,简直就像一场革命。

法律之外,国王还向国民提了不少建议。伊斯兰教允许男人拥有四名妻子,前提是丈夫必须对每位妻子都平等相待。阿曼努拉指出,除了先知本人,没有哪个男人能把一碗水端平。因此,他认为《古兰经》其实反对一夫多妻。阿曼努拉本人也只有一位妻子。他表示,男人拥有一个妻子已经足够了。(1)

此外,“秩序之书”禁止鞋匠制作老式的翘头旁遮普风格的鞋子,这是大多数阿富汗男性的用鞋。从此,阿富汗制鞋商只能制作西式鞋子。蓄须人士不能为政府工作,他们必须刮脸修面,方能继续担任政府公职。官员上班必须着西装,打领带,戴有帽檐的帽子,而不能穿戴头巾、长衬衫和灯笼裤。

可想而知,新法一经面世,就会在社会上造成爆炸般的轰动效应。对此,国王和王后倒是不太担心。他们觉得,阿富汗人需要时间接受教化,臣民们只需学习。有鉴于此,阿曼努拉在全国各地大办学校,而且这些学校不仅仅招收男生。在这个崭新的阿富汗,女性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虽然第一批学校不是男女同校制,不过,男女学生一起读书已经成为趋势。阿曼努拉之前,阿富汗已经有一所高中,那是他父亲哈比布拉的政绩。阿曼努拉登基后,又主持开办了三所同等规模的学校。每所高中都会教授一门外语,而且到了高年级,所有自然科学的课程都通过欧洲语言讲授。加兹(Ghazi)和哈比比亚(Habibia)中学用英语教学,内贾特高中(Nejat)用德语教学,埃斯特格拉尔高中(Istiqlal)用法语教学。毕业于这些学校的男生,可前往法国、英国和美国继续深造。他们所学的知识,是国王夫妇实现新阿富汗愿景所需的必备技能。

在纳迪尔和他的兄弟看来,国王的新法既是灾难,也暗藏机遇。第三次英阿战争中,纳迪尔身处前线,冲锋陷阵。其间,他和南方的部落首领建立了牢固的联系。他可不想因为国王的新法而和这些朋友断了联系,继而失去乡村势力对他的支持。不过,纳迪尔为人精明,他并未对新法提出高声的非议。阿曼努拉毕竟还是一国之君,纳迪尔不好驳了国王的面子。但在私底下,他并没有掩饰自己的态度。纳迪尔对英国人大献殷勤,声称自己对英国的制度、风物甚是倾慕,认为阿曼努拉国王大刀阔斧的激进改革是受苏联影响的产物。相较之下,他更愿与英方交好。后来,纳迪尔得到一个外交职务前往巴黎赴任。如此一来,他可以一边保持安全距离,一边观察阿富汗局势的走向。

阿曼努拉推动的改革深受塔尔齐的教导和影响。不过,眼见国王如此激进,塔尔齐生出了一丝不安。塔尔齐建议国王,改革不妨缓行。但阿曼努拉和索拉娅却不以为然。在这方面,国王和王后都有一点青年人的脾气。在他们的心目中,塔尔齐曾在过去引领一时的风气,如今却已经有些落后守旧。不过,岳父的一点教导,国王倒是牢记在心。塔尔齐曾经谏言阿曼努拉借鉴土耳其国父凯末尔的改革。当年,凯末尔大刀阔斧改革之前,先掌握了军权。塔尔齐建议阿曼努拉,不要让改革先于军事准备。

君王应当掌控军权。对于这一点,翁婿两人看法相同。于是,阿曼努拉恢复了祖父阿卜杜尔·拉赫曼的“哈什特-纳法里”(hasht-nafari)制度。根据该制度,每8名成年男性中,就有一人得去服兵役。

阿曼努拉的改革走得太远了。城市之外,宗教领袖已经在鼓吹国王成了异教徒,他建立军队是想策划阴谋,实现他的异教徒意志。他会闯进各家各户,强行摘掉妇女的面纱。接下来,天晓得阿曼努拉还会做出什么事情。1924年,杜兰德线附近爆发部落叛乱。不过,事情很快平息下去。当时,朝廷的军备远远强于叛军,而且国王也尚未失去大多数部落的支持。[2]但是,胜利过后,阿曼努拉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阿曼努拉的困境关乎阿富汗境内最有权势的宗教人士。他们是兄弟,被称作“朔尔巴扎的哈兹拉特”(Hazrat of Shor Bazaar),意为喧闹市集走出的圣人。唯有最受尊敬的宗教人士才能被授予“哈兹拉特”的尊衔,他们的学识也因此得到承认。同时,哈兹拉特拥有很强的权势和号召力。诸位信徒不仅追随他们,甚至愿意为他们献出生命。

哈兹拉特兄弟来自穆贾杰迪(Mujaddedi)家族,即“新来者”。一开始,他们是阿曼努拉的支持者,其长兄亲自把皇冠戴在了阿曼努拉头上,并于1919年在清真寺宣布他为国王。不过,长兄在叛乱开始时便去世了。弟弟舍尔·阿迦·穆贾杰迪(Sher Agha Mujaddedi)反对国王的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