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8章 第二次英阿战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bs)。

很快,鲍勃斯的威名再次因为他英雄般的表现得到了同伴们的称赞。鲍勃斯率军赶到时,大批部落武装已经集结在喀布尔近郊,对首都形成拱卫之势。罗伯茨轻松突破防线,冲进了喀布尔,并很快控制了这座城市。

于是,出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处置亚库布?他还能继续担任一国之君吗?不少人认为,当年国王一边与英国人达成协议,一边又和各地的酋长密谋,卡瓦格纳里的死和他脱不了干系。那么,英国人是否就此认为他是个“坏傀儡”,并顺道终结他的政治生命呢?毕竟,一个“坏傀儡”似乎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

亚库布倒是及时把握住了自己的命运。他来到罗伯茨面前,请求免去他的国王职位:“您也看到了,我的这些子民,有谁能辖制他们?我情愿在英军驻地割草,也不愿做阿富汗的埃米尔了。”[10]就这样,亚库布得到了豁免,他被送往印度幽禁。这似乎是阿富汗国王的一贯命运。巴拉希萨尔宫上空飘扬着英国国旗,下一位傀儡确立之前,英国政府不得不对阿富汗实施直接统治。

罗伯茨成了阿富汗的实际统治者,他对阿富汗展开了报复性的惩罚。喀布尔的反英暴动,似乎每个市民都参与了,因此他们统统得付出代价。亚库布的朝廷官员对英国人保护不力,因此纷纷被投入监狱。涉嫌策动叛乱的人更被大肆围捕和绞杀,他们的尸体被悬挂在城中最为醒目的场合以儆效尤。英国军队开进乡村,捣毁堡垒,烧毁村庄,迫使涉嫌与叛军勾结或支持叛乱的部族首领投降。

如此雷霆手段让麦克格雷戈上校(Colonel Macgregor)深感不安。“这种做法没有任何震慑作用,只会激怒阿富汗人。如此一来,英国人只会成为阿富汗的敌人。”[11]

此言不虚。面对暴行,阿富汗人并未退缩。对于英国人的所作所为,他们怒火中烧。乡村里的神职人员,对宗教权威有些许要求的人,都开始鼓吹伊斯兰教正在遭受异教徒的攻击,呼吁阿富汗人起来捍卫信仰,抵御异教徒的攻击。穆什基·阿拉姆(Mushk-i-Alam)曾经参与第一次英阿战争,他的名号意为“宇宙之芬芳”,正是从战争当中得来的。第一次英阿战争期间,穆什基驻守兴都库什山口。在那里,他见识了英国使团全军覆没的惨况。那个时候,他就已经不再年轻。英阿战事再起的时候,穆什基差不多已是90岁的老翁了。不过,追随者们抬着他从一个村庄到另一个村庄,他到处发表演说,呼吁人们奋起抵抗。“要知道,法兰奇人可是吃猪肉的!”他厉声警告同胞。猪肉在伊斯兰教是完全被禁止的,许多穆斯林甚至不会用手触碰。阿拉姆的讲话振聋发聩,听罢他的演讲,大家回到家中,无不磨枪霍霍、准备战斗。

希尔·阿里那支欧式军队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虽然他们身着统一的军装,队列整齐,服从指挥,可是到了战场上,他们一触即溃。很快,这支部队逃得不剩一人。英国人现在面对的是部落游击队,他们是农民和游牧民。对他们而言,战斗绝非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穆罕默德·詹(Mohammed Jan)旗下就聚起了两万多人。[12]村民们为他的部队提供粮食和情报,使他能够伺机而动,对英军实施打击。而后,游击队又依靠村民的掩护,退回山区。

虽然穆罕默德·詹势力最大,但也只是众多部落武装中的一支。部落武装几乎在每一次激战中都击溃了阿富汗部队,但是,这些被击溃的军队很快就消失不见了,英国人甚至找不到谈判的对象。一次,梅西(Massey)军官遭到伏击,罗伯茨因解救这名军官陷入了阿富汗人的包围圈。面对汹涌而来的阿富汗人,鲍勃斯拼死抵抗,他知道援兵正从贾拉拉巴德赶来,只要他们抵达战场,对手就会遭遇灭顶之灾。一个寒冷的夜晚,援兵终于赶到。可是,围困他的阿富汗军队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全都回家去了。经过一年战斗,英军取得了十多场战斗的胜利,英国人赢得了他们枪支所及的每一块阿富汗领土的管辖权,但仍未能有效控制这片土地。

1880年1月,英印当局陷入了困局。显然,阿富汗人并非不可战胜,在战场上,英方部队是常胜之旅。但即便如此,也难以阻挡阿富汗人继续战斗。英国人虽然可以赢得战争,却无法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英印当局的宝贵资源在迅速流失,这场战争已经变成一个无底洞。于是,殖民政府的官员提议让穆罕默德扎伊家族重新掌管阿富汗,将阿富汗分割成几个部分,然后交给不同的王室成员。英国便可借机将内战的烂摊子留给俄国人,全身而退。

1880年夏天,希尔·阿里的其中一个儿子阿尤布(Ayub)率领手下的8000名士兵杀出赫拉特,直指坎大哈。7月27日,阿尤布所率部队和英国人在坎大哈以西平原迈万德(Maiwand)遭遇,对2万英军展开了“大清洗”。在英国,“迈万德”成了阿富汗剽悍善战的同义词。西方人因《福尔摩斯探案集》中华生大夫在这里受伤而知道这场战役,那是在他回到英国和夏洛克·福尔摩斯一起在贝克街221B号探案之前。

可以想见,迈万德一役成了阿富汗人的民族骄傲,据此虚构的英雄故事在这个国家广为流传。迈万德战争期间,阿富汗军队的阵线一度面临崩溃的危险。关键时刻,17岁的姑娘马拉赖(Malalai)站了出来,她高举旗帜,鼓舞男同胞血战到底。最终,姑娘牺牲了,但她的鼓舞却扭转了整个战局。马拉赖由此成了阿富汗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就是阿富汗的圣女贞德。阿富汗的第一所女校就是因她而得名。

迈万德战役的英雄事迹一言难尽。但是,大名鼎鼎的罗伯茨勋爵(在阿富汗人看来是臭名昭著)闻讯立即从喀布尔赶来,阿尤布的部队最终被击溃,英军占领了坎大哈。迈万德一役也许是阿富汗人取得的关键性胜利,但它不过是更大规模战争的一部分,阿富汗人最终还是输掉了战争。

话又说回来,迈万德和坎大哈战役的成败,并不足以改变第二次英阿战争的格局。这场战争很难说谁负谁胜。迈万德大捷,让阿尤布赢得了阿富汗人民的热切钦佩,但他并未因此在阿富汗历史上有更多作为。当时,他的侄子阿卜杜尔·拉赫曼(Abdu’ Rahman)正向喀布尔进军,这就是日后的“铁腕埃米尔”。19世纪60年代,因为涉嫌谋反而遭到希尔·阿里的驱逐,他和父亲一起流亡阿富汗北部。英阿战争一打响,阿卜杜尔·拉赫曼就回来了。

此时,英国人已经一心想把政权交还给穆罕默德扎伊家族。阿卜杜尔·拉赫曼似乎是一个上好的人选。他手段强硬,足以统御全国;也足够精明,可以和英国人达成良好的默契。他是“多斯特大王”的众多子孙之一。这意味着他的血统是王室的,他也有继承王位的合法性。于是,英国人将阿卜杜尔·拉赫曼请进喀布尔城。经过一番谈判,双方达成协议,英国人把这个国家交给了他。

英国人的条件是:不允许俄罗斯人进入阿富汗,阿富汗不能和英国之外的任何国家打交道,等等。阿卜杜尔·拉赫曼对一切要求都签字应允,他只想让英国人赶快离去。

不过,阿卜杜尔·拉赫曼也提出了他的条件。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在于,在阿富汗境内,他拥有绝对的权力,英方不能干涉。对于他的条件,英国人巴不得立即答应。阿富汗的内部问题,他们才懒得关心。协约达成后,英国人松了一口气,撤出了他们的军队。因此,很难说谁赢得了这场战争。双方都得到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