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8章 第二次英阿战争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不足以奠定胜局。于是,他们召集了三支部队,规模是第一次英阿战争投入人数的3倍。

此时的希尔·阿里感到痛苦不堪。俄国人不请自来,英国人再次入侵,王储不幸离他而去,除了亚库布这个可恨的逆子,他无人可以托付王位,希尔·阿里决定投靠俄国人。但前往沙俄面见沙皇之前,他得先释放亚库布,并将国家托付与他。对此,希尔·阿里别无选择。英国人一路攻城略地,已经开进开伯尔口、波伦山口、库拉姆山谷,虽然阿富汗军队在三个地方都抵挡住了,但不知能坚持多久。

希尔·阿里来到阿姆河边,沙俄却不允许他入境,毕竟大国关系远比阿富汗这个国家来得重要。沙皇掂量再三,觉得这并不是正面对抗英国的最佳时机。于是,沙皇无视希尔·阿里的请求,任凭他被围困在阿富汗。可怜的希尔·阿里当即便一病不起。他发起了高烧,不吃不喝。医生劝他补充能量,他完全置之不理。逃亡中,他受了腿伤,却又拒绝接受任何治疗。伤口日趋恶化,国王却只想听之任之。几周以后,亲切和蔼的希尔·阿里国王在凄惨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当时,他只有54岁。

亚库布成了阿富汗的埃米尔。他的行为有力地表明,问题已经得到解决。亚库布要求军队放弃抵抗,让英国人和平地进入阿富汗。他自己则前往南部小镇甘达马克。在这里,他和英国代表签署了“友好条约”,即《甘达马克条约》。条约确认割让东部和东南部领土给英国,并接受英国使团长驻喀布尔。英国人想让希尔·阿里答应的种种条件,都在他儿子的手中实现了。

很快,一个英国“外交”使团动身前往喀布尔,为首的特使名叫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他是在20世纪30年代担任英国首相,与希特勒签订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协议》的张伯伦首相的先祖。与张伯伦同行的是英国派驻阿富汗的全权政治代表路易·拿破仑·卡瓦格纳里(Louis Napoleon Cavagnari)。他有法国、爱尔兰和意大利的血统,是大英帝国的忠臣。卡瓦格纳里蓄着浓密的胡须,看上去颇有学者气质,但也有一种自命不凡的傲慢,让人想起与他同名的法国总统。此前,卡瓦格纳里参与过多次外交斡旋,因此,他自觉拥有足够的能力去对付普什图人,并吹嘘自己了解他们。卡瓦格纳里认为,如果软硬兼施,普什图人是可以被控制的。如果对方变得好斗,那么就必须对他们展现英方坚定不移的军事勇气,因为这是最能让普什图人折服的。卡瓦格纳里自信,他的勇气足以折服所有普什图人。

约翰·劳伦斯拥有丰富的外交经验,当他得知卡瓦格纳里的使命和他那番夸夸其谈的吹嘘时,他说:“他们都将被杀死。”[5]

卡瓦格纳里一行骑着大象进入喀布尔城,他们坐在镀金的象轿里,向街道两边的民众挥手致意,好像他们是受到邀请来到这里的。不过,阿富汗人没有任何回应。为了营造节日气氛,安抚臣民,亚库布表示,为庆祝英国贵客到来,朝廷将减税,而且一次性补齐军队的欠饷。不过,民愤依旧,只要国王的承诺没有兑现,他们就不会相信。

巴拉希萨尔宫脚下的一片区域,成了卡瓦格纳里等人的落脚点。就像40年前被证明是站不住脚的营地一样,这个大院的一侧是高山,敌人可以从那里直接向院子里射击。不过,卡瓦格纳里等人毫不在意,他们觉得这一次自己并非不请而来,因此无须考虑安全问题。

当然,如果国王愿意兑现承诺,阿富汗人民倒也乐意热情迎客。亚库布表现得尤为热情。卡瓦格纳里等人日复一日地受到邀请,前往巴拉希萨尔宫和王室成员、大臣一起宴饮。国王的一众亲属、朝臣也都敞开大门邀请英国客人前往做客。卡瓦格纳里的一名部下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表示,国王坚持动用公帑为我们的军队支付薪饷,就连我们的马匹也得到了国王的照顾。国王真是个好人。他又小心补充道:“但是,他的臣民可就没那么热情了。显然,一般百姓还不适应我们的存在。”[6]

与此同时,亚库布和他的军队闹起了矛盾。朝廷一直拖欠薪饷,军人为此很是不满。要知道,国王可是有言在先,表示要为军队补发薪饷的。亚库布说目前资金不足,大家应当耐心一些,但是,朝廷明明又能拿出大把金钱,去博得英国人的欢心和愉悦。流言蜚语很快传遍了军营。后来,不只是士兵,一般百姓也受到感染,对国王和英国客人怨声载道。不过,卡瓦格纳里并不在意,毕竟他自认为很了解普什图人,他说“会吠的狗不咬人!”[7]

亚库布的民望确实不高。这一点,卡瓦格纳里也看在眼里。为此,他有些忧心。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会是件好事,他向加尔各答的上级保证,一个弱势的国王将无法号召人民为其效命。如此一来,他更会一心一意遵守与英国的约定。

1879年9月2日,卡瓦格纳里致信英印当局:“喀布尔大使馆一切顺利。”[8]这样的字句仿佛带有不祥之兆。38年前,麦克纳顿写给印度友人的信中宣称,“从丹(Dan)到比尔示巴(Beersheba)一切安宁”。几个月后,麦克纳顿便身首异处了。卡瓦格纳里更在写信的第二天就丢了性命。

当时,阿富汗军队的欠饷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一位阿富汗将军告诉士兵去和卡瓦格纳里谈欠饷问题,因为“他有很多钱”。于是,部队浩浩荡荡地奔往英国使团的驻地。驻地大门并未向他们敞开,他们便强行闯了进去。在那里,他们开始大肆掠夺,马匹、马鞍和一切其他能得手的东西,都成了抢掠的战利品。如果没能得到现金,就用实物相抵。后来,数以千计的平民也加入了抢劫的队伍。对于英国人,喀布尔的百姓积怨久矣。这一次,他们正好可以发泄情绪。

没办法,卡瓦格纳里只得向国王求援。他想提醒对方,首都正在发生严重骚乱,他必须有所作为。可是,亚库布也是抓耳挠腮、心绪烦乱,他一边流泪,一边告诉英国来使:为了阻止骚乱,他已经做出最大的努力。可是,单凭他一人,又怎能阻拦汹汹的闹事人群呢?

自知援兵无望到来,卡瓦格纳里只得爬上驻地的房顶,向围拢而来的人群施压。他觉得自己的冷静和勇气,也许能够换来普什图人的畏惧,毕竟对方一向赞赏英勇的品质。可是,阿富汗人全然没有理会。卡瓦格纳里命令部队开火。此举真是大错特错,起义人数实在太多,他们将英国人围困在里面,无处可逃。英国的外交官和军队虽然奋勇作战,但终究是徒劳。几个小时后,阿富汗人就把他们都消灭了。

根据英国历史学家莫德·戴弗(Maud Diver)(1)和其他人的说法,英国人以惊人的勇气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但仍然无一生还。当然,笔者也不知道这个消息是如何走漏的。英国人的遭遇传进王宫,亚库布的毛拉当即感到不寒而栗。整个城市瞬间笼罩在巨大的阴影中。“那时,我就知道,英国人的部队已经在路上了。”[9]

没错,英国军队已经开拔阿富汗。此前阿富汗人曾经与之交手的三支武装,如今又开进了昔日的战场。由于亚库布早前的步步退让,其中一支英军离开驻地之后,很快就逼近了喀布尔。军队的首领弗雷德里克·罗伯茨(Frederick Roberts)来自爱尔兰,他体形清瘦,留着一脸大胡子,总是一脸坚毅强硬的表情,冷冷的目光叫人不寒而栗。罗伯茨治军严格,自律不辍。正因如此,他赢得了部下的忠诚,他们亲切地称之为“鲍勃斯”(Bo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