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1章 Custotyev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皇帝尼古拉二世》

鲍里斯·库斯托季耶夫

20世纪初,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资产阶级家庭已经挂上了马蒂斯和莫奈。而库斯托季耶夫这种非主流的艳丽、欢快的作品,明显受了印象派的影响,画面很平,色彩鲜艳。



《皇帝尼古拉二世》

鲍里斯·库斯托季耶夫


1915年,俄罗斯博物馆



印象派肖像


欧洲艺术历经几个世纪,经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印象派的变迁,但是俄国艺术开花结果不但晚了许多,而且来得突然,各种艺术风格一拥而上。到了19世纪下半叶,占据俄国学院主流的是写实主义。到上一章为止的主要绘画都证明了这一点。

然而库斯托季耶夫的这幅尼古拉二世像却是个例外。他明显受印象派的影响,画面很平,色彩鲜艳。20世纪初,圣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资产阶级家庭已经挂上了马蒂斯和莫奈,所以库斯托季耶夫这种属于非主流的艳丽、欢快的作品(主张这已经不是贵族和官僚的时代,要求革命的也是他们资产阶级)不受欢迎。

不过本作品还是有一些俄国的特色。这样说并不是因为背景里有克里姆林宫、洋葱头式圆顶,还飘着罗曼诺夫王朝的“双头鹰”纹章,而是因为从正面捕捉的尼古拉的脸描画得就像照片一样一丝不苟,使得整个画面带上了童话色彩(或者类似于招牌画的画风),让人感觉有种说不出的讽刺感。

俄国无论是文学、音乐、绘画都以政治为主题,库斯托季耶夫是否也在偷偷地表达他的政治思想呢……

尼古拉二世看上去并不开心,这是理所当然的,因为画这幅画的时候,他时运不佳,四面受敌,但他还是固执地坚持旧思想,终于被逼上了“末代皇帝”之路。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反抗母亲


尼古拉的父亲亚历山大三世害怕被人暗杀,不肯住在皇宫,而是在加特契纳行宫过着半隐居的生活。因为过度摄取酒精,导致肾病恶化,亚历山大三世不到50岁就去世了,但是他在位的13年比较平稳。精明强干的亲信维特的经济政策取得了成效,俄国实现了向工业国的转变,罗曼诺夫家族成为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大富豪。

长子尼古拉到青年时期为止一直生活得很幸福。父亲——与历代沙皇截然不同——没有情妇,夫妻关系一直非常和睦,比任何人都看重家庭。专列事故时,他一直支撑着掉落的天花板,保护了妻子和年幼的孩子们。曾经是丹麦公主的母亲玛丽亚包括尼古拉在内养育了四子二女,是家里的太阳。她的美貌可以与同时代的伊丽莎白皇后(哈布斯堡家族弗朗茨·约瑟夫之妻)相媲美,在国民中间也很受欢迎。尼古拉终其一生都没有摆脱恋母情结,在日记中事无巨细地记录下与母亲见面之日的情景,自己的婚礼也定在母亲的生日举行。他几乎每年都会写下:“今天是亲爱的妈妈的生日,也是结婚纪念日。”

他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强烈地反抗母亲,是选择皇后的时候。他不顾母亲反对,与少年时期就相识的黑森大公之女亚历克丝订婚,最终结合。有了他这样的成长经历,成为一个顾家的男人可以说是必然的。但是,他的这种顾家有时表现为将家人看得比国事还重要,频繁地休长假。这不但伤害了国民感情,甚至家臣都产生了心理上的叛离。



命运的婚姻


这是母后玛丽亚所担心的吗?——并非如此。

亚历克丝的父亲是德国的黑森大公,母亲是维多利亚女王的次女。问题是,这个为英国带来繁荣的长寿女王带有血友病的遗传基因。血友病是一种因为凝血因子欠缺导致出血难止的遗传性疾病,仅发生在男性身上,当时没有治疗方法。维多利亚的四子饱受该病折磨,长女所生的外孙也死于该病。次女,即亚历克丝的母亲的7个孩子中,次子(亚历克丝的哥哥)因为该病而死。亚历克丝带有该基因的概率很大,很可能给罗曼诺夫家族的后嗣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尼古拉的母亲所担心的正是这一点(后来她的担忧变成了现实)。

但是,尼古拉坚持要恋爱结婚。即使亚历克丝带有血友病的基因,所生的男孩儿也未必全都会发病。他不觉得这样的不幸会落在自己的头上。无论是孩童时期的铁路事故,还是青年时期的大津事件,不都奇迹般地平安无事吗?


《加冕礼上的玛丽亚·费奥多罗夫娜》伊凡·克拉姆斯柯依绘,1882年


《维多利亚女王和家人》弗朗茨·温德尔哈尔特绘,1846年

左起:次子阿尔弗雷德、长子伯蒂、维多利亚女王、丈夫阿尔伯特王子、次女爱丽丝、三女海伦娜、长女维姬。爱丽丝的女儿就是后来改名为亚历山德拉的亚历克丝


后来,维多利亚女王派来了援军。她希望可爱的外孙女获得幸福,说他们两人非常般配,支持他们结婚。就这样,1894年,26岁的尼古拉和22岁的亚历克丝(改名为亚历山德拉)这对皇室情侣诞生了。遥想当年,伊凡雷帝希望娶大国的公主做皇后,作为俄国成为文明国家的象征,他向伊丽莎白女王求婚,还向她的侄女打探,却未被理睬,这个未竟的梦,在300年后,终于可以说实现了一半(或者说四分之一?)。

父皇亚历山大三世没能看到儿子的婚礼。他在婚礼的大约三个星期前突然死亡,尼古拉要办父亲的葬礼、自己的即位仪式、婚礼,忙得不可开交。加冕典礼则推迟到一年半之后才举行。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起惨案,仿佛预示着不祥的未来。

作为加冕典礼纪念的一环,尼古拉要在莫斯科郊外向穷人施舍。据说有几十万男女老少聚集到一处,结果发生了踩踏事件,1300多人(官方数字)被压死。尼古拉在当天的日记里当然也提到了。他接到报告,“因为这件事,今天留下了不好的回忆”。他下午前往现场,庆典已经重新开始,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晚上八点在妈妈那边用了晚餐,参加了法国大使蒙特维洛的舞会。舞会办得非常漂亮。”跳舞一直跳到半夜两点。

由此可以看到横亘在国民和宫廷、民众和政府之间的深邃黑暗的鸿沟。发生了这么大的惨案,因为皇帝要来,堆积如山的尸体被很快处理,庆典和舞会也照办无误。尼古拉自己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他对死者没有同情,只是记录下了他的不悦和气愤。他和他的父皇一样(进而和路易十六一样),相信纯朴的民众无条件地敬爱他们的皇帝,两者被牢固的纽带连在一起,知识分子和革命思想家却想斩断这条纽带。坚持专制是他直到最后也没有动摇的信念。而他没有注意到水面之下,不,已经在水面上掀起波澜的巨大浪潮。



日俄战争之路


巴黎的塞纳河畔,荣军院附近有一座豪华的拱桥,名字叫作“亚历山大三世桥”。为什么是俄国皇帝的名字?

这座桥是尼古拉二世捐赠给巴黎世博会的,没有以自己的名字,而是以亡父的名字命名。他和皇后亚历山德拉一起出席了1897年的开工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