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7章 Nicola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场的他感觉身经百战的勇士、独眼老将军库图佐夫(60年后,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将其描写为“俄罗斯贤者”)的战法不温不火,对他的外貌也不是很满意。很难想象这个胖得骑马都费劲的老人能够与拿破仑抗衡。在年轻军官们的吹捧之下,亚历山大不听库图佐夫在援军抵达之前按兵不动的建议,中了拿破仑的计策,亲自指挥,发起决战。


《奥斯特里茨战役》弗朗索瓦·杰哈绘,1810年


结果惨败。

俄国损失了2.5万士兵。目睹了死尸累累的惨状,见识了拿破仑的实力,亚历山大茫然若失,亲信说他以这一天为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觉得自己不再年轻。亚历山大回国之后忍受着国民的巨大嘘声,开始以实力至上主义起用军官,努力增强兵力。但是因为内疚,他唯独对库图佐夫敬而远之。


《库图佐夫将军》R.M.沃尔科夫绘,1813年


第三年,亚历山大与普鲁士联手,再次向拿破仑发起挑战。他现在已经知道自己不擅长实战,所以在距离较远的参谋总部等待时机。新的战场在东普鲁士的弗里德兰。战役上午9点开始,晚上8点结束,俄军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已处于毁灭状态。小看拿破仑天才般的军事谋略,就是这样的下场。


《蒂尔西特条约》(局部)尼古拉·戈斯绘,19世纪前期(前景左起为拿破仑、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王腓特烈·威廉三世夫妇)


二度惨败的亚历山大唯有接受拿破仑缔结讲和条约的要求。在东普鲁士的小镇提尔西特,战胜国法国大方地迎接了战败国俄国和普鲁士。不过,拿破仑眼里只有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三世遭到他露骨的无视。为了称霸欧洲,他无论如何都要争取俄国的支持。

亚历山大在这里第一次与“法国革命的儿子”“食人魔”面对面。拿破仑讲着带有科西嘉口音的法语,令他感到惊讶。从平民以破竹之势“暴发”的皇帝和拥有纯正的血统的天生的皇帝,精力充沛的军人和优美的宫廷人,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点,但是两个人还是接连几天促膝而谈,在旁人看来一团和气。此时,拿破仑毫不怀疑地认为他赢得了对方的赞赏,然而像往常一样,不过是亚历山大表现出来的态度比较好罢了。实际上,他在给母亲的信中这样写道:“拿破仑虽然是个天才,但是却有一个弱点,那就是虚荣心。我为了挽救俄罗斯,抛弃了自尊心。”又在给妹妹的信中写道:“笑到最后的人才笑得最好。”是这样的。

《蒂尔西特条约》成了拿破仑称霸大陆的顶点。然而,法国方面的棘手的谈判者塔列朗一方面寄来了讥讽亚历山大弑父的书信,另一方面又令人吃惊地暗中与亚历山大直接接触,说:“只有您才能打倒拿破仑,拯救欧洲。”

这个擅长阴谋的大贵族对未来有着极其敏锐的洞察力,他在拿破仑身上看不到希望,便开始策划波旁家族复辟。这件事让亚历山大受到很大的鼓舞。


《塔列朗》弗朗索瓦·杰哈绘,19世纪初



拿破仑远征俄国


根据新条约,和前任沙皇保罗时期一样,俄国不得不停止与英国通商,亚历山大在国内的人气愈发下降。同时,法语的人气也跟着暴跌。比起可恨的敌国的语言,是时候重新认识母语了——就像不久之前的德国那样。王侯贵族依然像往常一样用世界通用语法语交谈,但是渐渐地也开始混杂俄语。以前,无论是哪个乡村的领主家庭都请法国人做家庭教师,现在很多也被辞退了。这就为俄国文学的开花做好了准备,所以战败的影响也不完全是负面的。

另一方面,处在巅峰时期的拿破仑为了巩固自己的王朝,和没能生育的约瑟芬离婚,开始物色新皇后。没有哪一个大国的公主愿意嫁给这个科西嘉的暴发户。拿破仑自认为已经和亚历山大建立起了友谊,向他试探是否可与他的妹妹安娜订婚。亚历山大迟迟没有答复,却突然听到一个意外的消息,拿破仑竟然娶了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做皇后(参见《12幅名画里的哈布斯堡王朝》)。还没等亚历山大这边做出正式的答复便订婚,拿破仑的行动对亚历山大是何等的侮辱,俄国对法国的憎恨愈发高涨。不久,亚历山大开始一点一点地让英国船只驶入本国的港口,他开始背叛法国(拿破仑就是这个时候说他是伪善者的)。

《蒂尔西特条约》签订5年之后,1812年,拿破仑以俄国毁约为由,率领65万大军攻入俄国领土。历史上著名的“远征俄国”拉开帷幕。迎击的俄军只有23万多,总司令是库图佐夫。这位老将已经67岁,体态依旧臃肿,在作战会议上会打瞌睡,但是却深受军队依赖和民众欢迎。亚历山大虽然不喜欢他,却也不得不做出这一任命。

战术不劳多想,正面冲突肯定无法取胜。只有利用俄国广大的土地和漫长的时间,且退且战,即使是退到大地的尽头,也要消耗敌人的精力。拿破仑军不知道俄国到底有多大,当他知道时,严冬已至,那时他才第一次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寒冷。这样的寒冷俄国人早已习惯,但是其他国家的人却难以消受。

以往,法军会袭击城镇和乡村,一边盗取教堂和贵族宅邸的金银财宝一边进军,但是俄军在撤退时将城镇乡村都烧光了,尽量不留下食物。他们采用不正面交锋、不分时段的游击战术,将本国化成焦土,步步后退。在拿破仑看来,这场战争与以往战争的情况完全不同,无论何时何地,都看不到敌人的影子。士兵们不在战斗中阵亡,却因疲劳而病倒、饿倒。

就这样过了三个月,9月,法军减少到了11万人,终于抵达了莫斯科。拿破仑进入克里姆林宫,本以为可以宣告胜利,然而那里只是一个空壳。整个莫斯科都化为一座死城。敌人放弃了比赛。城里火光四起,拿破仑袖手而望,他还在等着俄国政府带着投降条件前来。在没有食物的严寒的莫斯科,空等了一个月。

拿破仑终于放弃,下令撤退。消息传到圣彼得堡的宫廷,群情振奋,都说现在正是进攻的良机。但是亚历山大坚决不听。在此之前也有很多人对不正面交锋,一味后退的战术心怀不满,但无论别人说什么,他都没有改变方针。曾经两度惨败的经历就是很好的教训,这使他学会了忍耐。他相信库图佐夫将军,因此没有亲自下任何命令,只是等待。

库图佐夫巧妙地缩窄法军的撤退路线,并起用哥萨克兵,从侧翼和背后削弱敌兵。拿破仑在少数亲信护卫下,偷偷地离开军队,好不容易保住了性命,回到巴黎。残兵败将有的遭到俄军打击,有的遭到农民偷袭,有的因为寒冷或疫病一个接一个死去。据说最后回到法国的只有3万人。



亡者的行进


浪漫主义画家尼古拉-杜桑·查理在这场战争过去约1/4个世纪之后画下了这幅《从俄罗斯撤退》。

巨大的画面一半以上都被阴郁的天空占据着,表现出俄国广袤无边的大地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一辆马车翻倒在雪原上,盗来的珠宝首饰洒了一地,但是谁都没有看上一眼。有正在射杀俄国人的士兵,也有倒在地上求救的兵。马连一匹都看不见,因为已经充当了口粮。这是一个褐色和灰色的世界,看不到一抹让人感觉到生气的色彩。接连不断的士兵队伍,几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