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1章 Winterhalter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伊丽莎白皇后》

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

人称“哈布斯堡家族唯一的‘男人’”的苏菲大公妃曾是最有资格代表哈布斯堡的人。如果没有儿子的话,她说不定会像叶卡捷琳娜女皇一样杀死丈夫,自己称帝。



《伊丽莎白皇后》

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


1865年,油画,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255cm×133cm



母爱与长期政权


弗兰茨二世死后,长子斐迪南一世(和约300年前的祖先同名)继承皇位。他身患重病(他似乎也是近亲结婚的牺牲品),政治才能平庸,留下子嗣的希望也不大,但首相梅特涅认为这样反而比较容易掌控,于是让他在宝座上做了13年的吉祥物。

但人们对这种保守反动体制的指责越来越多,梅特涅一度逃亡英国,斐迪南一世也不得不退位,由谁来做下一任皇帝成了问题。如果按继承顺序,应该是斐迪南的弟弟、46岁的卡尔大公,然而却出现了一个有力的反对者。是谁呢?他就是卡尔大公的妻子苏菲。她的意见是,如果让这个蠢货当皇帝,哈布斯堡家族必将走向灭亡(真是真知灼见)。

现在,苏菲大公妃是最有资格代表哈布斯堡的人,甚至得到一个绰号叫“哈布斯堡家族唯一的‘男人’”。如果没有儿子的话,她说不定会像叶卡捷琳娜女皇一样杀死丈夫,自己称帝。幸运的是,她有一个优秀的长子弗兰茨·约瑟夫。让这个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帝王教育的孩子做皇帝,使得夕阳之色正浓的哈布斯堡家族一度起死回生,安抚了国民的不满。周围的人也一致赞同,皇冠绕过软弱无能的父亲,交到了儿子手里。

苏菲的目的达到了。人们对这个威严可敬的18岁青年皇帝的诞生表示欢迎,在法国二月革命之后紧接着发生的维也纳三月革命也很快平息,匈牙利的暴动也成功地镇压了下去。弗兰茨·约瑟夫将母亲和再次回国的梅特涅奉为政治顾问,从此谨慎、勤勉地运营帝国,保持了在位近68年这一长期政权。能够做到这一点的,除了他恐怕没有第二个人了。


抱着弗兰茨·约瑟夫的苏菲大公妃



唯一的一次反抗


弗兰茨·约瑟夫对母亲的统治能力给予百分之百的信任,他一生对母亲言听计从,唯有一次例外。

这唯一的一次却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效仿哈布斯堡家族的家训——“战争尽管交给别人。幸运的奥地利,结婚去吧!”——苏菲首先策划了与普鲁士的联姻,结果因为俾斯麦横加阻挠,计划受挫。于是她退而求其次,选择了自己妹妹的女儿,也就是弗兰茨·约瑟夫的表妹、巴伐利亚公国公主海伦。她觉得这个贤淑而生性认真的外甥女会成为儿子的贤内助。

在准备周全的见面席上,弗兰茨·约瑟夫一下子坠入了爱河。

对海伦?不是,而是对因为觉得姐姐相亲好玩而跟来的妹妹,15岁的茜茜。可爱的茜茜(即伊丽莎白)仍然稚气未脱,自由豁达,轻松愉快。对于被义务捆绑得一丝不苟、不懂变通的弗兰茨·约瑟夫而言,她大概就像天上飞的小鸟一样快活吧。和自己气质相似的海伦无法吸引他,他希望有一个性格跟他刚好相反的妻子。

无论母亲如何反对都没有用。23岁的年轻皇帝一反常态地坚持自己的意见,说在任何事情上都可以让步,唯独这次不行。童话故事一般的婚约就这样成立了。

伊丽莎白感觉如何呢?皇帝没有选择姐姐而是选择自己,刚开始觉得挺高兴的,可一旦要落实下来,她又觉得不安:“如果他不是皇帝,而是裁缝就好了。”为了准备半年后的出嫁,开始育成皇后的短期填鸭教育之后,喜欢打猎、看马戏、讨厌读书的她因为压力发了好几次癔症。

和安托瓦内特一样,伊丽莎白认为如果去做一个小国的王后或者大公妃,虽然不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但或许还能度过幸福的一生。然而,从她跟着姐姐去相亲那一刻起,命运的齿轮就开始发出奇怪的响声了。婚礼当天,伊丽莎白从马车上下来时,头饰挂在门框上,掉落下来(不禁又让人想起安托瓦内特在结婚协议书上签字时滴落的墨水)。


年轻的弗兰茨·约瑟夫


就这样,伊丽莎白成了哈布斯堡家族的一员,然而她并没有做好准备,对社交界一无所知。宫廷里的种种限制,还有堆叠如山的正式活动,很快就让她叫苦不迭。每天早上4点起床、5点开始办公的工作狂丈夫只是像欣赏笼中的小鸟一样欣赏她,除此之外让她全照母亲苏菲的话做。

激烈的婆媳战争爆发了。

无数的传记以及近年大获成功的维也纳音乐剧《伊丽莎白》都倾向于将年轻美貌的伊丽莎白描写为悲剧的女主角,苏菲因此充当了倒霉的角色,成了一味欺负儿媳的坏婆婆,不过她大概也有自己的说辞吧。要说嫁入哈布斯堡家族这样的世家所受的辛苦,苏菲也一样经历过,所以她不能由着伊丽莎白任性妄为。既然当上了皇后,就必须舍弃个人,以维持帝国的稳定为第一要务,否则就无法渡过欧洲的动荡。她拼命地想让只顾打扮和玩乐的儿媳意识到这些。

结婚第二年,伊丽莎白的大女儿出生了。这时,伊丽莎白想必会说婆婆夺走了孩子的抚养权,但是从苏菲的角度,把宝贝孙女交给还不成熟的儿媳来带实在是无法放心。谁说的有道理,两年后便见分晓。伊丽莎白不顾苏菲反对,带着这个两岁的女儿去匈牙利长期旅行,使女儿病死了……

无论是对婆媳任何一方,还是对弗兰茨·约瑟夫而言,这第一次的失败都是决定性的。从此以后,伊丽莎白不再养育孩子,苏菲越来越不信任儿媳。她后来生下的一男二女都是由苏菲一手带大,伊丽莎白仿佛是为了获得补偿,不但热衷于美容,而且仿佛被什么追赶着似的,将丈夫、孩子、宫廷都弃之不顾,一次旅行接着一次旅行,过上了不安定的生活。所以才有人讽刺她不是“Kaiserin”(皇后),而是“Reiserin”(旅人)。



完美无缺的美女


在这幅肖像画里,28岁的伊丽莎白光彩照人。

当时已经有了照相机,她也有很多照片,证明王侯贵族御用的德国宫廷画家弗朗兹·克萨韦尔·温德尔哈尔特——与画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和法国的欧仁妮皇后时不同——并没有着意美化什么,因为完全没有美化的必要。哈布斯堡家族的年轻皇后比后面点缀的鲜花更加艳丽,无论和历代哪个国家哪个王室的女性相比都不会逊色,这是公认的事实。

而且我们可以看出,她的美不仅在于精致的脸庞,尽管生了三个孩子,却依然维持着时装模特儿般的身材(身高170厘米,体重50千克,腰围50厘米)。她身上穿着当时非常流行的带克里诺林裙撑(一种钢制的状如圆形屋顶的裙撑)的裙子,这种裙子会让下半身像帐篷似的鼓起来,只适合像伊丽莎白这种腰细的人穿。

为了维持这样完美的体形,她节食过激,运动量惊人——骑马、击剑、吊环、铁哑铃—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