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序章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查理五世的纹章(绘有哈布斯堡家族的双头鹰族徽)



蓝血一族


哈布斯堡家族的族人认为自己受到神的特殊眷顾,拥有高贵的蓝色血液,他们以此为豪。这种自豪的背后,是他们连续几个世纪统治五大宗教和十二个民族,几乎独揽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宝座而建立起来的自信。

哈布斯堡王朝的势力范围覆盖了现在的奥地利、德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荷兰、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葡萄牙、巴西、墨西哥、加利福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一人兼任最多个国家君主的也是哈布斯堡家族的族人。查理五世拥有七十多个头衔,为欧洲历史之最;玛丽亚·特利莎的正式称号为“奥地利女大公,兼施泰尔马克女公爵,兼克恩顿女公爵,兼蒂罗尔女伯爵,兼波希米亚女王,兼匈牙利女王……”,一连四十多个“兼”字。即使到了帝国末期,在弗兰茨·约瑟夫加冕的19世纪中叶,王朝的领土面积依然是欧洲除俄国以外最大的。

出人意料的是,如此强大的一族起源既不在奥地利也不在德国,而是10世纪末出现在瑞士东北部偏僻乡间的一个相对弱小的家族。这个家族通过两三代人的努力,在11世纪初筑起了“哈布斯城堡”(Habichtsburg,瑞士布鲁格至今仍保留着城堡的一部分)。哈布斯(Habicht)的意思是“大鹰”,堡(burg)的意思是“堡垒”“城堡”,哈布斯堡(Habsburg)这个名字便是这样来的。到了12世纪,以这座城堡为根据地的子孙自称哈布斯堡伯爵,哈布斯堡家族的历史便由此开始。

说是“伯爵”,却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爵位不同,这一名号是他们自封的。在那个为了争夺领地而混战的混沌时代,自报家门时夸张一点儿是没有坏处的。不过即便如此,也还是从侧面证明了哈布斯堡家族此时已经具备了自称伯爵并获得周边认可的实力。家族的领地虽然零零散散,但也以包括巴塞尔在内的莱茵河上游一带为中心扩张了不少。

之后又经过100年,到了13世纪初,仍是乡村大族的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迎来了堪称命运转折点的大好机会,那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宝座。


现存的哈布斯城堡



神圣罗马帝国的威风


不过,我们需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神圣罗马帝国”。“帝国”是指统一多个民族和国家的君主国,“神圣”表示由罗马教皇加冕,得到了天主教盟主的承认。自962年奥托一世加冕开始,德意志(包括北部意大利)国王便自动获得皇位并接受罗马教皇的加冕。或许是因为梦想着有朝一日占领整个意大利,重现古代罗马帝国,所以帝国才换成这个名称。

德国纳粹把神圣罗马帝国(962—1806)称为“第一帝国”,把俾斯麦时代的普鲁士(1871—1918)称为“第二帝国”,把1933年开始的希特勒独裁国家(1933—1945)称为“第三帝国”。这些命名都以建设德意志民族的理想国家为目标,然而众所周知,它们的结局都非常悲惨。

说回13世纪,德国在名义上依然处在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下。然而实际情况却与战国时代的日本类似,群雄割据,诸侯之间明争暗斗,很难建起中央集权的国家。而且,因为没有出现一个有实力统一全国的英雄皇帝,所以德意志国王,也就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宝座不是世袭的,而是由七个有力的诸侯(选帝侯)选举产生的。

正如后来伏尔泰所调侃的:“神圣罗马帝国既不神圣,又非罗马,更非帝国。”神圣罗马帝国早已是徒有虚名,当上皇帝,既不能增加领土,也得不到集中的权力。

然而有趣的是,尽管这个皇帝称号只是象征性的,有名无实,但是它毕竟结合了天主教权威和对古代罗马帝国的继承,在心理上还是有着巨大的威慑力。虽然与财富和权力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好歹是欧洲最高头衔(“皇帝”是“王中之王”的意思),是无上的荣誉——这样比喻可能过于粗暴——皇位之争才会愈演愈烈。

选帝侯们并不希望他们中的任何一个脱颖而出,于是会找各种理由推迟德意志国王的选举。尽管罗马教皇再三催促,帝位竟然还是空悬了近20年之久(大空位时代)。教皇终于等得不耐烦了,说“既然如此,就由我来指定吧”,选帝侯们这才开始无奈地物色人选,选择标准就是尽量找没什么能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这个人就是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



皇位之争


对选帝侯们而言,鲁道夫可以说是不二之选。除了在阿尔卑斯山附近有一点儿贫瘠的土地,他没有任何背景,而且已经55岁高龄,财产不多,因此战争能力也有限。只要把皇帝这个名号丢给他,哪怕只是个没有工资的名誉职位,他也会像狗一样摇尾尽忠吧,无论如何也不会对其他诸侯构成威胁。

无知真可怕。这个时候,没有一个人意识到鲁道夫的野心和潜力。但是,他们很快就会知道了。

当时,势力急速扩张的波希米亚国王奥托卡二世——奥托卡能力很强,选帝侯最不希望看到他登基——对鲁道夫的加冕提出了异议。他直接向罗马教皇进言,说哈布斯堡家族来历不明,没有资格称帝!


鲁道夫一世


教皇就此质问选帝侯,他们拿出鲁道夫虔诚的天主教信仰为其辩护。鲁道夫当时正在与巴塞尔大主教交战,但他不想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当即讲和,为了加冕而赶了回去(就如听闻本能寺之变立即撤兵的丰臣秀吉一样)。就这样,一介乡野伯爵,摇身一变成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一世。哈布斯堡王朝由此迈出了第一步,尽管它是如此侥幸(而又步履蹒跚)。

然而,鲁道夫一世与奥托卡二世的不睦却逐年加深。这位波希米亚国王在几年前趁奥地利领主后嗣无人,攻陷了维也纳,鲁道夫要求返还,他也不以为意。这是公然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举旗造反,必须将其击溃——对于鲁道夫的决心,选帝侯们都表示赞同。然而他们都只是口头上的支持,并不准备施以援手,而是想坐山观虎斗。对他们而言,既能见识一下鲁道夫的本领,又能在两败俱伤后瓜分领地,是最好不过的了。

于是,加冕5年后的1278年,在维也纳东北部的马希费尔德,徒有虚名的皇帝率领着贫弱的军队,与出身名门、财大气粗的国王率领的大军展开激战。大部分人都预测鲁道夫没有胜算。果然,战役打响不久,老迈的鲁道夫就狼狈落马,预测险些成真。然而在这关乎王朝能否延续的紧要关头,鲁道夫拼了老命爬回马上,战役变得势均力敌。

最后鲁道夫获胜,哈布斯堡家族都相信这是他的虔诚得到了神的保佑(后来族人都称鲁道夫为“神君”)的结果,其实那不过是类似桶狭间之战[1]的奇袭战术取得的成效。

当时的战场通常是骑士之间的形式化的对战。鲁道夫知道这样必败无疑,于是准备了五六十骑的伏兵,趁敌人不备,在半路突然从侧面袭击敌人。这个战术说得好听叫创新,说得难听就是违背骑士精神,的确是“来历不明”的卑鄙战术,纯属蛮干,毫无战术美可言,一切都只为了赢得胜利。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