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十四章 冷战之后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br />

拉宾是奥斯陆进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的直接继任者是老对手西蒙·佩雷斯。尽管佩雷斯是奥斯陆进程的设计者之一,但他并不享有公众对拉宾那样的信任。一个长期的土地换和平方案所需要的那种程度的信任,以色列选民给不了佩雷斯。

安全领域被认为是佩雷斯的薄弱环节,为了向批评者证明此言不实,他发动军事行动报复真主党;后者袭击了黎巴嫩南部的以色列军营,并向以色列北部发射了导弹。1996年4月发动的“愤怒的葡萄”行动,证实了选民对佩雷斯在安全问题上的判断能力的疑虑。以色列的大规模入侵致使40万黎巴嫩平民流离失所。之后,以色列空军又轰炸了黎巴嫩南部村庄卡纳的一个联合国基地,造成102名在那里躲避袭击的难民死亡,这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这一行动在美国的调解下不光彩地结束了,没有给以色列的安全带来任何明显的好处。佩雷斯在1996年5月的选举中受到了选民的惩罚,利库德集团领导人本雅明·内塔尼亚胡以微弱的优势赢得了总理职位。

内塔尼亚胡的当选使以色列走上了与其在奥斯陆所做承诺相左的道路。内塔尼亚胡及其政党一贯反对以土地换取和平的原则。尽管他确实迫于美国的压力,完成了对约旦河西岸城镇希伯伦的重新分割,但他那用小块土地换和平的做法使以色列完全控制了约旦河西岸71%以上的土地,并控制了其他被占领土中23%以上地块的安全事务。这与《奥斯陆二号协议》中巴勒斯坦人期望的90%的领土移交相去甚远。

内塔尼亚胡为耶路撒冷而战,他利用定居点运动制造了不可改变的既成事实。他在艾布·古奈姆山建造并投入使用了6500个住房单元,建立起一个名为霍马山的新定居点,完成了以色列定居点对阿拉伯东耶路撒冷的包围。内塔尼亚胡用犹太人定居点包围耶路撒冷,是为了预先顶住压力,避免向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交出1967年6月占领的耶路撒冷阿拉伯区。霍马山是不断升级的定居点政策的最新一项,这种政策比任何其他因素都更易导致巴勒斯坦人对奥斯陆进程的信心崩溃。

在执政3年后,内塔尼亚胡失去了本党的信任,在腐败丑闻的困扰下,他被迫要求在1999年5月举行新的选举。他被击败了,在另一位退役将军埃胡德·巴拉克的领导下,工党重新掌权。巴拉克的竞选承诺之一是结束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占领,如果当选,将在一年内撤出所有以色列部队。对黎巴嫩南部的占领在以色列越来越不受欢迎,因为真主党的持续攻击给以色列部队造成了经常性的伤亡。

在以压倒性优势战胜内塔尼亚胡后,巴拉克将从黎巴嫩撤军作为他的首要任务之一。然而,将权力从撤离的以色列部队平稳移交给他们在黎巴嫩南部军队中的本地代理的努力失败了,因为他们在黎巴嫩的合作者向真主党的部队投降了。以色列的单方面撤军变质为炮火下不体面的撤退,从而使真主党声称其长达18年的旨在将以色列人赶出黎巴嫩的运动取得了胜利。以色列高级军官怒不可遏,急切地等待下一次与这个什叶派民兵组织算账的机会。

一个反常的领土安排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了种子。以色列从黎巴嫩完全撤出,除了存有争议的希巴农场,这是黎巴嫩与被占领的(叙利亚)戈兰高地边界沿线22平方千米(8平方英里)的一片狭长地带。以色列至今声称它是被占领的叙利亚领土,而叙利亚和黎巴嫩则坚持认为它是黎巴嫩领土。真主党以希巴农场被占为借口,继续武装抵抗以色列对黎巴嫩领土的占领。

刚一撤出黎巴嫩,巴拉克总理就恢复了与巴解组织的谈判。鉴于以色列在内塔尼亚胡领导下的种种行动,双方之间几乎没有信任或善意。亚西尔·阿拉法特指责以色列未能履行《奥斯陆协议》规定的条约义务,并敦促巴拉克遵守临时协定中尚未履行的承诺。相比之下,巴拉克则希望直接着手讨论永久解决方案。这位以色列总理认为,与巴勒斯坦人无休止地争论临时安排的细节已经破坏了双方的谈判,他希望利用克林顿总统任期的最后几个月来确保达成一个永久解决方案。

比尔·克林顿邀请巴拉克和阿拉法特参加在马里兰州总统度假胜地戴维营举行的首脑会议。2000年7月,三国领导人举行了为期两周的会晤,尽管提出了大胆的新想法,但在形成解决方案方面没有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第二次首脑会议于2001年1月在埃及旅游胜地塔巴举行。在那里,以色列人提出了迄今为止最慷慨的条件;即便如此,塔巴提案仍然把构拟的巴勒斯坦国的大部分领土置于以色列的控制之下,因而不能作为永久的解决方案。戴维营首脑会议和塔巴首脑会议的失败引发了尖锐的争吵与相互指责,美国和以色列的团队都错误地将失败归咎于阿拉法特和巴勒斯坦代表团。巴以间建立和平所必需的信任和善意已荡然无存。


奥斯陆框架是有缺陷的,但自1948年犹太国家成立以来,还没有哪个时刻能让阿以如此接近和平。奥斯陆会议的成果非常显著。以色列和巴解组织跨过了数十年的敌对状态,相互承认,并就两国方案进行了富有意义的谈判。巴勒斯坦领导人结束了突尼斯的流亡,开始在巴勒斯坦领土上建立自己的国家。以色列打破了在中东的孤立,首次与部分阿拉伯国家建立了正式关系,并破除了1948年以来阿盟对它的经济抵制。这些都是建立持久和平的重要基础。

不幸的是,这一进程同两个关联因素密不可分:双方之间建立互信和创造足够的经济繁荣,以使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愿意做出永久解决所必需的艰难妥协。奥斯陆时期是以色列经济增长的阶段,而巴勒斯坦经济则经历了衰退和停滞。世界银行记录了奥斯陆进程那些年(巴勒斯坦人)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并估计到2000年,约旦河西岸和加沙每4个居民中就会有1人陷入贫困。此外,失业率高达22%。471993—2000年间生活水平的下降,使巴勒斯坦人普遍对奥斯陆进程不再抱有幻想。

以色列扩建定居点的决定是破坏《奥斯陆协议》的一个关键因素。对巴勒斯坦人来说,定居点在国际法上是非法的,定居点的持续扩张违反了《奥斯陆二号协议》的规定。48然而,在奥斯陆进程的几年里,以色列定居点的扩张程度是1967年以来最大的。约旦河西岸和东耶路撒冷的(犹太)定居者人数从1993年的24.7 万增加到2000年的37.5万,增幅52%。49定居点建在以色列希望保留的地区,这些地区或是靠近以色列的中心城市,或是临近重要的含水层,有利于控制约旦河西岸稀缺的水资源。巴勒斯坦人指责以色列人摈弃土地换和平原则,反而进行土地掠夺,而和平进程的担保方美国却对此视而不见。

巴勒斯坦人对奥斯陆进程的期望,无非是在约旦河西岸和加沙地带的全部领土上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国家。巴勒斯坦人知道他们的立场得到了国际法的支持,并相信人口现实进一步强化了这一立场,因为这些领土上的居民几乎全部是巴勒斯坦人。巴解组织已经逐渐承认在1948年占领了巴勒斯坦78%土地的以色列国,但它们坚守对其余22%土地的权利。建立一个可以延续的巴勒斯坦国的地域已如此之小,没有任何可以让步的空间了。


巴勒斯坦人相信,和平进程未能实现建国、财产安全或繁荣,这引发了公众的愤怒,而定居点的扩张更是火上浇油。2000年9月,愤怒的情绪达到顶点,演变成一系列暴力示威,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