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1章 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A Habsburg Princess

金色摇篮中的婴儿/舞蹈才能尽显/没想到当上了法国太子妃/前往本该是姐姐去的法国



金色摇篮中的婴儿


哈布斯堡家族有一则著名家训:“当别人都在忙着打仗的时候,你,走运的奥地利,结婚去吧!”而将这条家训在国内外亲身实践的人,就是玛丽亚·特蕾西亚(Maria Theresia,也作玛丽娅·特蕾莎)。她经历了在王侯中极为少见的先恋爱后结婚,且与深爱的丈夫弗朗茨一世(Franz Stephan von Lothringen)竟然育有5个儿子11个女儿[其中,在成人(当时是15岁成人)之前夭折的有4人]。而且,她都是在战争、外交、政务繁忙期间“抽空”生儿育女的,只能说这真是一位重义轻生的烈女啊。

宫廷画家马丁·凡·梅滕斯(Martin van Meytens,1695—1770),为在各种意义上都极尽丰饶的这位女王的一家,画了四幅画,其中三幅送给了有可能联姻的友邦。这些画的构图虽大致相同,但里面的孩子人数不同,从这点差别可以知道该画作的创作年份。法国所收藏的版本《1755年的皇帝一家》(第4~5页)中,有12位皇子皇女(1756年,玛丽亚·特蕾西亚又生了一名男孩儿,至此她的漫长生产结束)。画面中央稍稍靠里、在前面座椅上的幼女斜后方的位置,躺在金色摇篮里的婴儿正是玛丽亚·安东尼亚(Maria Antonia),也就是后来的玛丽·安托瓦内特。画家在作画时,应该丝毫没有想过,这个小宝宝将来会成为史上大名鼎鼎的法国王妃。他用浅色薄淡的色调,把她当作“其他配角”来表现。

当然,这幅画中最重要的人物,是圆润丰满、时年38岁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她的丈夫和儿子们都以若无其事的动作指向她,而她本人也指着自己的胸部。谁都清楚,整个帝国就是靠特蕾西亚支撑起来的。即使丈夫头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说到底也只是徒有虚名,实际上他对政治既没兴趣又不具备胜任的能力。重要性仅次于特蕾西亚的人物,是身穿红色礼服的皇太子(后来的约瑟夫二世),时年14岁。这些兄弟姐妹之间年龄差距甚大。孩子们都对他们这个过于厉害的“教母”抱有不少畏惧心理。

安托瓦内特的生日,是1755年11月2日。这一天是万灵节,是追思亡者的祭日。天主教做弥撒,教会以黑布覆盖起来。因此,一些传记作家把玛丽出生于这个日子看作不祥之兆,也并不是没有道理。不可思议的是,前一天即11月1日,葡萄牙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据推测,震级在8级以上),夺走了3万人的生命。出生日、死亡、祭日,三者竟不可避免地汇聚在一起……


《1755年的皇帝一家》

马丁·凡·梅滕斯(凡尔赛宫美术馆馆藏)

最重要的人物是哪位?


1.长子,后来的约瑟夫二世(指向母亲)

2.38岁的玛丽亚·特蕾西亚(威风凛凛地指着自己)

3.三子,后来的利奥波德二世

4.出生不久的安托瓦内特

5.丈夫弗朗茨·斯蒂芬(1708—1765)。名义上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手指着妻子)

6.玛丽亚·卡罗琳娜(Maria Carolina),安托瓦内特的姐姐。本来她才是法国太子妃的人选

在维也纳,一场生日庆祝会正在按计划举办。婴儿取名为玛丽·安托瓦内特·约瑟芬·约翰娜。公主必须以玛丽亚作为名字,这是从玛丽曾祖父那代开始制定的规矩。由此,哈布斯堡家族与天主教圣母之间的关联之深可见一斑。特蕾西亚的名字自不必说,安托瓦内特的所有姐妹都叫玛丽亚。欧洲国家与日本相比,名字的种类非常之少。大多数以圣人名字取名,而且不少人从父母或者再上一辈那里沿袭名字,因此会出现同名“排排坐”的现象。这算是学习西方史的一个难点,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也许并不觉得有何不便之处。由于到处都是相同的名字,周围人不会直呼其名,而是会称呼固定的昵称。安托瓦内特在法语里的昵称叫作安托万(Antoine)。



舞蹈才能尽显


公主降生,意味着什么呢?况且她是出生在坐拥大片领地的名门中的名门望族。

自打记事开始,这位少女就清楚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人上人,极其特别的存在。家人以外无论是谁,就算是爱刁难人的老臣,也毕恭毕敬地尊称她为“安托万夫人”。“阶级”这个词也好,王权神授这一思想也好,公主在学习这些东西之前早已习以为然,融入了日常生活。有如自己必须绝对服从父母之命一样,她认为其他人也必须绝对听从自己的命令,而且人数多到数也数不清,比宫殿中1441间房间还要多。

小公主在美泉宫的左翼,与她的姐姐们一样,被分配给了大小5个房间作为闺房,开始了在那里的生活。父母和其他兄弟住在宫殿右翼,与她们之间的关系不那么亲密。有种说法,说是小女儿安托瓦内特受母亲溺爱,这就难以理解了。在她迎来一岁生日后不久,她那强健的皇后母亲经历了第16次生产,生下了一个男孩儿,至此膝下儿女已达10人以上。她自己又政务繁忙,对之后生下的孩子们不够关心也是无可奈何的事。安托瓦内特孩童时期的逸闻趣事之所以较少,一方面因为她个性不鲜明,不引人注目,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父母不够在意她吧。

对年幼的安托瓦内特来说,伟大的母亲是一个遥远的存在,与年长自己许多的姐姐们也在各个方面意不相投。也许,她也因此感到寂寞,不知不觉有了低人一等的感受。尽管如此,因为有奶妈、老师等代替母亲的角色,而且她又渐渐习惯这样生活,这其实也并不是什么非同寻常的不幸。宫中偶尔会举办欢乐的家庭活动,但总的来说,她一直过的是一种普通公主的普通生活。

皇帝夫妇希望女儿拥有高贵的教养,为了正确教导她们作为宫廷贵族的礼法,他们费尽了心思。比如,要求她们时刻意识到于举手投足中所蕴含的教养,学会全欧洲宫廷的标准语法语,还有舞蹈、音乐、刺绣等等。日耳曼民族总体而言爱好音乐,哈布斯堡家族也一人不落,个个都会弹些乐器(安托瓦内特擅长竖琴)。他们也经常邀请专业的音乐家举办演奏会。

安托瓦内特即将年满7岁的那年秋天,被赞誉为“神童”的一个男孩在美泉宫出色的羽管键琴演奏表演,赢得了大家的喝彩。不消说大家想必知道是谁——莫扎特。这时候有一件著名逸事——演奏结束后,6岁的莫扎特在地板上滑倒了,安托瓦内特伸手扶起后,他谢道:“谢谢,你真好。以后我一定娶你做新娘。”恐怕这只是后世之人的即兴发挥吧。但是,在这个“剧本”里,目中无人的天才男孩和对平民都很亲切的安托瓦内特,形象与现实匹配。而两人这唯一一次的联系,也不得不让人想到二人悲剧的末路——都是30多岁英年早逝,遗体也都是埋葬于公共墓地中,尸骨具体所在都无从知晓。

关于舞蹈的逸事,约翰·格奥尔格·魏克特(Johann Georg Weikert)记录在了画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