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 求法僧:践流沙之漫漫(4)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敦煌位于前往西域的入口处,但法显从长安出发后没有径直前往那里。身在乱世,不得不回避纷争之地,路费也只能依靠布施筹措。他的前进路线因此变得迂回曲折。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战乱无止无休。法显出发的第二年,正是“好太王碑”所记的十年庚子,即高句丽派遣五万军队救援新罗的那一年。

法显有慧景、道整、慧应、慧嵬四个伙伴,他们从长安出发起就与法显一路同行。在张掖又加入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从于阗开始,又有慧达加入他们的行列。连法显在内一共十一人,他们有的途中返回,有的滞留某地,还有的客死他乡,遂行初志的只有法显一人。

法显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

--行路中,无居民。涉行(沙漠中的行进)艰难,所经之苦人理莫比。

法显这样写道。他不是超人,肉体上只是个普通的老年人,也是一个曾在小雪山为衰竭而逝的慧景抚尸痛哭的人。

同行者中智严抵达克什米尔后返回长安,之后又从海路前往天竺,据说他后来在克什米尔终享天年。宝云抵达北印度后遂回国从事译经的事业,道整滞留天竺再也没有回国。

法显并不是最早的求法僧。在他之前约一百四十年,魏人朱士行以及与法显大致同时期的庐山慧远弟子法净、法领,也曾为求法前往西域。

比法显早一百多年前往西域的朱士行不但是最初的求法僧,也是第一个出家的中国人。

东汉的王公贵族在宫殿里供奉金光灿烂的佛像,不过是为了欣赏其中的异国情调,尚不能被称为信仰,更不用说从中出现一两个出家者。

就现有记载来看,3世纪三国时代的魏国人朱士行是正式受戒出家的天字第一号。朱士行是颍川(河南省)人,出家后曾在洛阳讲授《道行般若经》,他感觉经文有译理不通之处,为探求梵文原本,于甘露五年(260)离开长安。朱士行去到于阗,求得期望的原典,由弟子将原典带回,他自己却停留原地,最后在那里去世。

第一个出家人也是第一个求法僧,这难道是中国佛教的宿命吗?

大致与法显处于同一时期的庐山慧远的弟子--法净、法领等人,也到达于阗,并在那里取得佛典,但他们从此滞留当地,不曾前往天竺。

于阗位于现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距离印度仍有着遥远的路途。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