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四 求法僧:践流沙之漫漫(3)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解明佛法的奥妙。

出现这样想法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从中国到印度的路途遥远且艰险。为探求佛法,一些不畏险阻的勇者毅然踏上了前往印度的旅程。

他们是求法僧。

唐代的义净(635-713)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两卷共收录有五十六位求法僧的传记,名列其中的这五十六人只是当时求法僧中的一部分。

说到求法僧,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三藏法师玄奘。这大概要归功于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小说《西游记》,加之玄奘的著述留存至今,使我们得以了解当时的途中见闻。

写下游记的求法僧不在少数,留存下来的却少之又少。有的书名记录在别的书中,实物却早已佚失,这样的事例极多。应该说得以留存的是得天独厚的著作,而其作者也是得天独厚的。玄奘就是其中的一位幸运儿。

自著游记有幸留存的求法僧,玄奘之前有法显,之后有义净。

法显常常被拿来与玄奘作比较。同是历尽艰险到达天竺,居住多年后回到中国,但两者相反之处其实更明显。两人都从长安出发,法显出发的时间是399年,玄奘是629年,其间相隔整整230年。出发时法显六十四岁,玄奘二十七岁(关于两者的出生年代有各种说法,但诸说相差不过两三年)。对我来说,两人出发时的年龄差距最值得关注。

玄奘于太宗贞观三年(620)踏上旅途,时值初唐兴盛时期。自隋朝统一中国之后,时间刚过去四十年,正是天下太平之时。繁花似锦的时局之下,不,应当说就像被生机勃勃的时代潮流推动之下,年仅二十七岁的玄奘从长安启程了。

法显上路的时候,正当五胡十六国大分裂的时代。长安城中几易其主,从前秦到西燕再到后秦,时局如走马灯一般变幻不定,这些政权分别是由氐人、匈奴、羌人等非汉族建立的。遍地是弱肉强食的景象,绝非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在如此动荡不安的时代条件下,年届六十四岁的法显拖着年迈的身躯踏上了旅途。

玄奘于十六年后,法显于十三年后回到中国。即便时间过去了十六年,玄奘也才四十多岁,正当身强力壮的时候。与之相比,法显已是年近八十的老翁。

法显的天竺之行给我们带来的是无比的勇气。他以六十四岁高龄穿过西域大沙漠,翻越酷寒的大雪山前往天竺,这果敢的行为绝不是懦弱之徒能够做到的。法显的事迹尤其能激励那些已届老年或将届老年的人。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