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巴尔干的矛盾不可调和,纠纷、冲突、战争自然也就不可避免。1912—1913年间,在欧洲列强的操纵下,巴尔干半岛发生了两次战争——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和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两次巴尔干战争的发生,实际上反映了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矛盾和斗争。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明着交手的是在意土战争中由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门的内哥罗4个国家结成的巴尔干同盟一方和土耳其一方。谁能想到,一场意大利和土耳其的殖民地之争,竟会使反对土耳其的力量急速结合。先是1912年3月,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签订一项“反土防奥”的军事同盟条约。再是2个月后,保加利亚与希腊签订了同盟条约。8月,门的内哥罗也加入到这个同盟。9月,这个巴尔干同盟开始向土耳其边境集结军队。10月初,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终于爆发。
对于巴尔干各国来说,这是一次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当时,已经走向衰落的奥斯曼帝国面对巴尔干同盟的来势汹汹无力反击,最后,不得不请求欧洲列强出面调停,走和谈之路。这是天赐良机,欧洲列强正好趁机干预巴尔干地区事务。然而,欧洲列强并非都“一条心”地积极斡旋,它们都在暗中较劲。如此一来,一场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也就沾染了欧洲列强的争斗气息。
当时,鉴于巴尔干同盟是“反土防奥”,于是俄国、法国或明或暗地鼓动对奥匈帝国用兵,而德国则立场坚定地站在了奥匈帝国一边。为此,德皇威廉二世又一次大放厥词:“在必要时候,德国不惜进行欧洲大战。” 巴尔干同盟和土耳其的和谈最终破裂,战事再起。而再次的交战,土耳其仍不能扭转乾坤,只得再次求和。而这一次,由于英、法两国态度坚决,最终德国、奥匈帝国还是同意坐下来“和谈”。
1913年5月,巴尔干四国同盟与土耳其的和谈会议、欧洲六国大使会议(英、法、俄、德、奥匈、意)同时在伦敦举行。经过一番口水之争、讨价还价、背后交易,和约终于签订了。土耳其与巴尔干同盟签订了《伦敦条约》。按条约规定,土耳其在欧洲的领土除保留伊斯坦布尔及附近的一小块地区外,爱琴海的埃内兹至黑海的米迪耶一线以西的土耳其欧陆属地(阿尔巴尼亚除外)和克里特岛割让给巴尔干同盟国家;土耳其承认阿尔巴尼亚独立,但阿尔巴尼亚须受俄、英、法、德、奥、意6大国监督;爱琴海诸岛问题则由德、奥、英、俄4国处理。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了,可欧洲列强们都没有闲着,它们心怀叵测,在分配战果的事情上大做文章,不断挑拨巴尔干同盟国的关系。那时,塞尔维亚和希腊对保加利亚获得马其顿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感到非常不满。于是,两国签订了《反保加利亚同盟条约》,预备进攻保加利亚。不久,罗马尼亚也加入其中。看到出现这样的情况,俄国人急忙表态支持。其实,俄国不过就是想利用这个同盟对抗德国、奥匈帝国。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