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16.3 尼布尔的基督教应用伦理学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

98〕 [瑞士]K. 巴尔特著:《上帝之语与人之语》,道格拉斯·霍顿英译本,49页。

〔299〕 同上书,49~50页。

〔300〕 [瑞士]K. 巴尔特著:《上帝之语与人之语》,道格拉斯·霍顿英译本,169页。

〔301〕 同上书,160页。

〔302〕 同上书,190页。

〔303〕 [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52页,美国查理斯·斯克利伯勒父子出版公司,1960。

〔304〕 [美]R. 尼布尔著:《基督教伦理学解释》,英文版,5~6页,美国哈普尔兄弟出版公司,1935。着重点系引者所加。

〔305〕 同上书,8页。

〔306〕 同上书,6页。

〔307〕 参见[美]R. 尼布尔著:《基督教伦理学解释》,英文版,9~11页。

〔308〕 [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57页。

〔309〕 [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75页。

〔310〕 同上书,74页。

〔311〕 详见[美]R. 尼布尔著:《基督教伦理学解释》,英文版,86页。

〔312〕 同上书,48页。

〔313〕 参见上书,49页等。这里尼布尔所说的“亲缘关系”是指晚期斯多亚派对罗马帝国晚期的新柏拉图派和中世纪基督教神学家的影响。对此,请参见拙文:《斯多亚派伦理思想研究初步》,见《外国哲学》第8辑。

〔314〕 [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74页。

〔315〕 同上书,81页。

〔316〕 [美]R. 尼布尔著:《人的本性和命运》第二卷《人的命运》,英文版,71页,伦敦,1943。

〔317〕 [美]R. 尼布尔著:《基督教伦理学解释》,英文版,149页。

〔318〕 同上书,150页。

〔319〕 同上书,111页。

〔320〕 [美]R. 尼布尔著:《基督教伦理学解释》,英文版,37页。

〔321〕 同上书,105页。

〔322〕 同上书,106页。

〔323〕〔324〕 [美]R. 尼布尔著:《基督教伦理学解释》,英文版,84页。

〔325〕 同上书,84~85页。

〔326〕 [美]R. 尼布尔著:《基督教伦理学解释》,英文版,65页。

〔327〕 同上书,90页。

〔328〕 同上书,70页。

〔329〕 [美]R. 尼布尔著:《人的本性和命运》第一卷《人的本性》,英文版,179页,伦敦,1941。

〔330〕 同上书,121页。

〔331〕 同上书,223页。

〔332〕〔333〕 [美]R. 尼布尔著:《人的本性和命运》第一卷《人的本性》,英文版,12页。

〔334〕 同上书,13页。

〔335〕 同上书,150页。

〔336〕 [美]R. 尼布尔著:《人的本性和命运》第一卷《人的本性》,14页。

〔337〕 同上书,15页。

〔338〕 [美]R. 尼布尔著:《人的本性和命运》第一卷《人的本性》,288页。

〔339〕 [美]R. 尼布尔著:《基督教伦理学解释》,英文版,67页。

〔340〕〔341〕 [美]R. 尼布尔著:《人的本性和命运》第二卷《人的命运》,英文版,297页。

〔342〕 [美]R. 尼布尔著:《人的本性和命运》第二卷《人的命运》,英文版,310页。

〔343〕 同上书,310~311页。

〔344〕 同上书,312页。

〔345〕 [美]R. 尼布尔著:《人的本性和命运》第二卷《人的命运》,319页。

〔346〕 同上书,1页。

〔347〕 同上书,8~9页。

〔348〕 [美]R. 尼布尔著:《人的本性和命运》第二卷《人的命运》,18页。

〔349〕 [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Ⅺ页。

〔350〕 [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1页。

〔351〕 [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25页。

〔352〕 同上书,26页。

〔353〕 这一思想类似于我国先秦时期的法家,如荀子、韩非子等。

〔354〕 [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3~4页。

〔355〕 参见[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ⅩⅩⅡ页。

〔356〕 同上书,ⅩⅠⅤ页。

〔357〕 同上书,257页。

〔358〕 详见[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272、275页。

〔359〕 尼布尔认为,社会要达到公正的道德目标,不仅需要一般的强制手段,而且也需要暴力。暴力并不是像一些道德学家们所认为的那样,是内在恶性的。暴力虽不是最佳手段,但目前人类尚无法丢掉这一手段。他甚至提出,政治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全靠议会式的社会主义变革,如考茨基等人所主张的那样,在这一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要比和平主义更为真实和正确。参见[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170、232~235页。

〔360〕〔361〕 同上书,4页。

〔362〕 同上书,116页。

〔363〕 参见[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114页。

〔364〕 此外还有农民阶层,对此,尼布尔接受托洛茨基在《俄国革命史》一书中关于农民两重性的划分法:“农民总是具有两面性,一面是转向无产阶级,另一面则转向资产阶级。”参见上书,182页。

〔365〕 [美]R. 尼布尔著:《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英文版,117页。尼布尔以日本现代军国主义阶层为例分析了这一特点。

〔366〕 同上书,123

上一页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