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大
中
小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如果说,卡尔·巴尔特是现代新正统基督教伦理学的理论奠基人,那么,莱茵霍尔德·尼布尔则是这一伦理学理论最杰出的发挥者和应用家。他以其对新正统基督教伦理的社会政治学的广泛应用性研究和关于人性、原罪、信仰、基督教的爱、公正和希望等传统基督教道德的新解释,以及对现代西方社会文化的“基督教现实主义”批判,形成他系统而颇具现时代精神的基督教应用伦理学,对现代宗教伦理学的实际推广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6.3.1 基督教的革命家
莱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 1892—1971)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赖特城的一个具有基督教文化传统的家庭,祖籍德国的利佩-德特莫尔特,父母年轻时就迁至美国定居。青年时代的尼布尔立志效法家父投身宗教事业。他在美国伊利诺伊州埃耳姆赫斯特学院接受中等教育和大学预科教育,后入密苏里州圣路易附近的伊登神学院,1913年毕业,随即转入耶鲁神学院,1914年获神学学士学位,次年又在该校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在北美福音会(原属德国路德派教会,现属福音改良教会)出任美国底特律伯特利福音会牧师,长达13年之久。在此期间他教养了大批教友,积极投入“社会正义”事务,与劳工组织和一些社会主义团体关系密切,并对当时底特律这个世界著名的汽车工业城市的汽车制造商的劳动雇佣政策不时发表批判性言论,被称为有左翼倾向的“激进教士。”
1928年,尼布尔离开底特律,据《时代》杂志报道,他的离开使这座汽车城市的企业家们“松了一口气”,足见他在该市期间的社会影响之大。同年,尼布尔来到纽约联合神学院任宗教哲学副教授,两年后晋升为道奇(William E. Dodge)讲座应用基督教教授,主讲基督教的人性观、历史观和伦理学等课程,宣扬“基督教的现实主义”,并以其讲课的逻辑严谨性和思想丰富性而著名,曾被邀请到耶鲁、哈佛、普林斯顿等美国著名高等学府讲课。1929年,他还应邀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作著名的吉福特(Gifford)讲座,成为走上该讲堂的第五位美国教授,他的《人的本性和命运》(The Nature and Destiny of Man)(1941年和1943年分两部分别出版)就是在他此次演讲讲义的基础上写成的。1932年,他发表了一部重要的政治伦理学代表作:《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Moral Man and Immoral Society),分析批判了民族和阶级的自私、虚伪本质。后来在《人的本性和命运》一书中,他将这一本质归结为人的原罪和有限性存在本性。20世纪30年代,尼布尔不独有大量理论著述研究,而且投身于多种社会活动。他早期信仰社会主义,1935年还曾参与创立社会主义基督教团契。在神学理论上,尼布尔充满理想精神,但在政治实践活动中,他信奉的却是十足的美国式“实验主义”。他反对社会历史观上的“乌托邦主义者”,主张基督教现实主义。他曾作为美国社会党候选人参加竞选,后因该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主张对外政策上的和平主义和不干涉主义而产生歧见,1940年6月脱离该党。同年,他参加反共的左翼民主党,并与他人共创美国民主行动会,后又任纽约自由党副主席。翌年初,他创办并主编了《基督教与危机》双周刊,为反法西斯战争提供宗教支持,反驳宗教领域里的妥协论调。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开始,尼布尔一直致力于对强权政治和极极权主义的研究,并在1940年发表了《基督教与强权政治》(Christianity and the Politics of Power)一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基督教协会进行了一系列国际和平活动,尼布尔成为其中的积极参与者。他参加了1946年2月该协会在瑞士日内瓦举行的世界宗教大会。1947年12月他参与并签署了美国人争取民主行动协会发表的宣言。同时,他还参加了美国战后“流亡专家安置运动”的主要组织活动,并任该组织的主席。从此后到60年代,他一直主张以和平代替战争的国际关系政策;反对美国侵越战争;赞成美国承认中国;同时也主张以冷战遏制苏联在欧洲的政策扩张。这些主张对美国上层社会的决策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尼布尔也因之而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能对美国国务院的决策者发生重要影响的宗教学者和活动家之一。
尼布尔还是一位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神学家。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他就开始阅读马克思的作品,如《资本论》等,对马克思倡导社会平等、正义,反对剥削压迫,追求社会完善理想等精神极感兴趣,并有相当的认同。但他认为,马克思的社会政治学说是专制主义的,并贬低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暴力等学说。简要地说,尼布尔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主要源自他力图用马克思的有关社会历史的观点来论证其新正统基督教社会政治学说和道德学的倾向,以至于他常常把马克思及其有关学说与原始基督教“先知运动”中的宗教领袖或观点相提并论。
尼布尔还不单是一位神学著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还是一位重要的神学宣传家。他先后担任过《明日世界》、《基督教与世界》、《基督教与危机》等刊物的主编,担任过《民族》周刊和《基督世纪》等报纸杂志的特约编辑或撰稿人,也为著名的《纽约时报》等大量报纸杂志撰写过不少文章,对基督教思想的现代传播做出过重大贡献。尼布尔一生著述丰厚,所涉甚广,除上述提及的几部作品外,其神学和伦理学的主要代表作还有:《文明需要宗教吗?》(1927)、《关于一个时代终结的反思》(1934)、《基督教伦理学解释》(1935,该书是根据他1934年在科尔格特-罗彻斯特神学院发表的有关基督教伦理问题的演讲编辑而成的)。又有:《超越悲剧》(Beyond Tragedy)(1938)、《认清时代的症候》(Discerning the Signs of the Times)(1946)、《信仰和历史》(Faith and History)(1949)等,其中最著名最具有伦理学代表性的是《道德的人与不道德的社会》、《基督教伦理学解释》和《人的本性和命运》三部。由于尼布尔学术成就和影响较大,他先后被伊登神学院(1930年)、格里纳尔学院(1936年)、韦斯利安大学(1937年)阿姆斯特丹学院(1941年)、宾夕法尼亚大学(1938年)、耶鲁大学(1942年)、牛津大学(1943年)、哈佛大学(1944年)、普林斯顿大学(1946年)、格拉斯哥大学(1947年)、纽约大学(1947年)、霍巴特学院(1947年)等多所大学院校授予神学博士学位。这种殊荣在西方神学界乃至整个哲学文化界都极为罕见。西方社会也对尼布尔给予了极高的赞扬,美国最有影响的《时代》杂志将他称为现代“美国耶稣教中首屈一指的神学家”。《全美名人百科全书》把他描述为一个杰出的“基督教的革命家”。这些盛赞虽有过颂之嫌,但从多方面也证实了尼布尔终生的学术和人生事业的成就确不平常。他对基督教内部的自由派和老正统派的批判,对现代西方文化和文明的批判性分析,以及他对社会正义和国际和平事业的辩护等,确乎具有现代西方宗教范畴意义上的革命性质。
16.3.2 宗教伦理与理性伦理
作为一个以振兴原始基督教伦理为己任的现代神学家,尼布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