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第9章 铁血时代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




英国人走了,阿富汗又迎来了一位雄主。以往的几个世纪,阿富汗这片土地上走出过许多纵横中亚和南亚的征服者。阿卜杜尔·拉赫曼的方方面面都和这些先辈很是相似,他的才略几乎可与国父艾哈迈德·沙阿相提并论。借以时势,阿卜杜尔·拉赫曼本可以缔造一个从伊朗到德里的不甚稳固的帝国。当然,可以想见的是,他撒手人寰的那天,也是帝国分崩离析之日。

如此一番伟业,阿卜杜尔·拉赫曼却无缘成就。大国和强权已经为阿富汗国王划定了活动疆界,叫他再难逾越半步。既然无力开拓领土,他只能深耕自己脚下的“一亩三分地”。于是,他把一腔雄心壮志都施展在了阿富汗境内。他无法容忍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遍布全国的自治村庄也不合他的心意。他要扫清这一切,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

阿卜杜尔·拉赫曼是阿富汗历史上最强硬的人物之一。年岁尚幼,他的暴虐性情便已显露无遗。他的祖父是多斯特大王,父亲是阿富汗北部大省巴尔赫的总督,可想而知,未来国王的童年生活当然极度优渥。在巴尔赫,他的家庭拥有不容挑战的绝对权力,他享有一切特权。

有一天,阿卜杜尔·拉赫曼想知道他的小口径枪是否足以杀死一个人,于是,他举枪射向自己的侍从。侍从当场倒毙,阿卜杜尔·拉赫曼却在一旁哈哈大笑。那时,他不过十二三岁。如此一桩命案实在太过荒唐,即使他的父亲也无法全然包庇。就这样,阿卜杜尔·拉赫曼被送进了监狱。不过,只为测试武器就敢取人性命,倒也说明他的确胆识过人。一年之后,父亲便恢复了阿卜杜尔·拉赫曼的自由身。17岁的时候,阿卜杜尔·拉赫曼还被委以重任,成了父亲手下的一名重要指挥官。之后不久,他的父亲因举兵反对希尔·阿里失败遭到流放,阿卜杜尔·拉赫曼也随父亲在阿姆河以北地区过起了流亡生活。这位昔日的王子、未来的国王过了几年很是潦倒的日子。他放下王室的身段,转而干起古董商的生意。他靠在市场上买卖古董和考古奥秘度日。四分之一的收入用于维持生计,剩下的则积攒起来,作为东山再起的本钱。阿卜杜尔·拉赫曼苦苦等候东山再起的一天。[1]

1893年,距离他从英国人手中接管阿富汗已有13年,这位“铁腕埃米尔”即将接待一支来自印度的英国使团。阿卜杜尔·拉赫曼在登基之初曾和英国人谈过一笔交易。这一次,双方将正式确定这份协议。使团本应由弗雷德里克·罗伯茨(Frederick Roberts)将军率领,但是,阿卜杜尔·拉赫曼却对英方的人事安排提出了异议。第二次英阿战争,罗伯茨起了主导作用,阿富汗人无不恨他入骨,阿卜杜尔·拉赫曼也容不下这样一个谈判对象,他表示,纵然王权坚硬如铁,也无力压制臣民的怒火。于是,英方临时换人,改派英印当局的外交部长马蒂摩尔·杜兰德。[2]

这是一次两人会议。杜兰德只身前来,阿卜杜尔·拉赫曼的左右也没有顾问,地方长老、民意代表更是不见踪影。会谈中,这位英国外交官提出了关于阿富汗南部边界的建议,阿富汗国王表示接受。那次谈判的结果一直贻害至今。杜兰德大手一挥,就把普什图人的聚居区一分为二。他这一笔是如此随意,甚至丝毫未曾考虑所在区域的地貌和环境。如果你到了那里,除非有人告诉你,否则你不知道这条线在哪里。“杜兰德线”(Durand Line)两侧的村庄住着同一个部落的成员。对他们而言,界线那一头往往就是自家亲戚的住地。那么,杜兰德是如何决定这条线的呢?其实,这条线标志着在某一特定时刻的混战线。杜兰德线是英国在不被击退的情况下推进阿富汗领土的最远处。因此,它肯定是一个长期冲突的地方。它埋下了阿富汗因失去白沙瓦而产生的怨恨火种,由此而来的种种政治争端将持续久远。

然而,为了实现他的最终目标,阿卜杜尔·拉赫曼需要一片确定的领土,以实施绝对的统治。因此,阿卜杜尔·拉赫曼接受了杜兰德线。其实,任何能将世界其他地方排除在外的提议都能得到埃米尔的认可。国界一经确定,便立即遭到封禁。此后,少有阿富汗人能够得到出国游历的机会,而外人也基本无法进入阿富汗,埃米尔的政府还对输入的工业品、信息严加控制。为了更有效地将他的国家与外部世界隔离开来,他颁布法令,禁止在其境内修建铁路。阿卜杜尔·拉赫曼切断了阿富汗与现代文明的联系,阿富汗境内了无一丝现代风气。不过,他觉得自己得到了天赐良机,可以大展宏图了。

宏图大展之前,阿卜杜尔·拉赫曼还有几块心病亟待祛除。迈万德的英雄阿尤布最让他惴惴不安。阿尤布的民望实在太高,在埃米尔看来,此人断不可留。终于,阿卜杜尔·拉赫曼和阿尤布兵戎相见。战事终了,国王获得胜利,一位强敌就此倒下。

杜兰德线的位置

依斯哈克(Ishaq)和阿尤布同是阿卜杜尔·拉赫曼的堂兄弟,也需要小心提防。依斯哈克是阿富汗北部的实力派,他虽不像阿尤布那样战功赫赫,但因为精明善治、公正严谨而深得属下和子民的拥戴。阿卜杜尔·拉赫曼自然容不下他。这一次,国王主动兴师问罪,不善战事的依斯哈克没有正面应战就逃亡国外了。就这样,阿卜杜尔·拉赫曼又为自己祛除了一大敌手。那么,接下来的“铁腕埃米尔”又有何作为呢?

不多久,孟格尔(Mangal)部举族叛乱,结果遭到阿卜杜尔·拉赫曼的平定。而后,吉尔扎伊部的叛乱也被他镇压下去。阿卜杜尔·拉赫曼在位期间,打了40场部族战争并获得全胜。当然,几十场胜仗还不能叫国王完全安心,他要这些手下败将彻底失去反抗的能力。于是,随着阿卜杜尔·拉赫曼的一声令下,很多民族被迫离开了自己的祖居地。如此一来,他们便要和盟友分离,转而去和曾经的对手做邻居。由于阿卜杜尔·拉赫曼的安排,比邻的两个部落之间往往存在很深的猜忌。同样的政策,亚述人早在3000年前就已经实行过;几十年后,斯大林也会实施这一政策。由此,整个普什图部落一路由南转迁来到北方,数以千计的家庭被迫从北方大草原南迁到喀布尔以南地区。阿卜杜尔·拉赫曼的专制政策确也产生了一个有益的副作用:它将阿富汗各民族融合在一起,鼓励他们融入一个单一的政体。

对于大多数国王来说,21年内打赢40场战争足以耗尽一位王者的心力,还有多少时间来完成其他事情?但对阿卜杜尔·拉赫曼来说,如上种种战绩不过是他政治生涯的冰山一角而已。埃米尔征服普什图部落的同时,也让一个国家得到了重建。曾几何时,阿富汗境内的行省和政区不过就是部落势力范围的代名词,一个区域往往为一个部族所占据;不同区域之间的区别,往往在于住民的部族身份。这样的行政区划,倒是符合部族社会的生态。可想而知,各地区的封疆大吏当然要由当地主要部族的首领担任。

这样一番局面并不合阿卜杜尔·拉赫曼的心意。在他治下,行省的数量大为增加,行省下面的行政区划更是多得犹如雨后春笋。而且,他还有意确定边界,以跨越部落的领土。如此一来,各位封疆大吏治下的子民便不再是一族同胞,而过去一个部落的专属领地也被划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区。更重要的一点在于,地方长官再也无法利用部族亲缘进行串联和勾结;普通臣民在听命于部落长老的同时,还得接受地区官员的管辖。这是两个独立而不相关的系统。

为了增加地方官员的权威,阿卜杜尔·拉赫曼可谓不遗余力。这些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页